顶点小说>军事历史>盛明贤王>第二百二十五章 山雨欲来

第225章山雨欲来

正统十二年正月初二。雍肃殿内气氛凝重。

浙南民变尚未得到平息,福建又在四处冒火星,朝中许多人都预感到整个福建或将大乱,该有人为此买单了!

巡按监察御史、十三道监察御史先后弹劾福建最高行政长官布政司左布政使宋彰侵渔贪墨,引发民怨沸腾。

御座上的皇上闻奏一言不发,他在等待九卿表明态度。

亲政前那个意气风发的正统皇帝早已成为过往,而今的天子不再对乾纲独断满怀憧憬,相反,他的理政方式渐渐落入了一切都按“剧本”来的固定套路。

他身为九五之尊,却意识到了天子也很脆弱,要想改变什么,会触动朝中打许多人的利益,若执意去做,后果极其严重,身后留下恶名还是小事,弄不好,他会在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中成为天下弃主。

于是,他找到了规避风险的安全理政方式。在各地发生灾荒时,他会迅速站到前台,敕谕各部赈灾;在遇到官场丑闻时,他会躲到后台,等待朝野舆论持续发酵,方方面面达成共识后,再发出天子的旨意。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能向天下充分彰显他的仁德:“走上前台”赈灾是对老百姓的仁,“躲到后台”回避丑闻,是对士大夫的仁。

他也不必担心官场丑闻危及朱家江山,反正脓疮烂透了,自会流出脓来!

如今杨士奇、杨溥早已故去,除了一个胡濙仍然健在外,朝中九卿大多换上了新面孔。吏部尚书王直、户部尚书王佐、礼部尚书胡濙、兵部尚书邝埜、刑部尚书金濂、工部尚书王卺,再加上都察院两名右都御史王文、陈镒和大理寺卿俞士悦,构成了一老八新的九卿阵容。

九卿显然围绕福建事件达成了共识,并由吏部尚书王直做代表表明了他们的态度。

“启禀陛下,福建左布政使宋彰侵渔贪墨,罪证确凿,理应逮入京师受讯。”

皇上依然不表态,他还要等待王振表明态度。

宋彰是交址人,原为福建参政,靠贿赂王振万两白银而跃升为左布政使。御史与九卿抛出一个宋彰,暗地里自有剑指王振的用意,对此,皇上当然心中有数。

王振却十分的淡定。舍掉宋彰这颗废子,及早从福建那个烂泥塘里脱身,这正是王振的高明之处。

福建的官场烂透了!不止一个宋彰,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还有各府、州、县,大量的官员与居乡士绅勾结,侵渔贪墨,其中不乏九卿荐举的人。王振舍掉宋彰,从此可撇清自己,而后所有的烂事都得由九卿兜着,可是,纸包不住火,随着福建民变的进一步加剧,所有的官场烂事都会被抖落出来,届时,九卿兜得住么?

而且,九卿荐举一个新的左布政使就一定干净么?这年头,特么有几个人干净!

王振打定主意,只想坐视九卿如何善后。于是,他冲皇上躬身,算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皇上的面色微微一缓,唉,这事总算能做个了结了!

“速将宋彰押赴京师!”

发出这道旨意后,皇上的心情依然沉重,他预感到,法办一个宋彰,恐怕还不足以平息福建的事态!

内阁五名阁臣步入雍肃殿,带来了更加令人深感不安的消息。

曹鼐、陈循、马愉、苗衷、高谷,这是当年杨溥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送进内阁的五名新阁臣,可惜五人都只是官居左右侍郎之位,无一人是尚书,与上一届位高权重的内阁阁臣相比,内不足以制衡权势日炽的司礼监,外不足以引领九卿,其影响力相当有限。

“启禀陛下,瓦剌共派来一千一百六十五名使臣,已悉数入京。”内阁首辅、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道。

一千一百六十五人?超出核定的三百名员额达八百六十五人之多,这简直就是公然的敲诈!皇上心中暗恼,却也只能耐心地等待九卿拿主意。

九卿的表现很快就让他感到了失望。殿中无人发声,谁都不是傻子,建议对瓦剌派来的超豪华阵容照单全收吧,此举明显违制,恐被人斥为软弱无能;建议将多出的近九百名使臣礼送出境吧,一旦与瓦剌交恶,后果不堪设想,交恶的罪名肯定会落到谏言者的头上。

这个时候,沉默是金,明哲保身方为上策!

偏偏坏消息接踵而来,内阁次辅、户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陈循出班道;“瓦剌太师也先诱使麻亦哈等地头目以假玉五百四十斤充作贡品,经查验,俱不堪用。”

什么?连贡品都是假的,那不是跑到大明来白吃白住白要赏赐么!皇上心里的滋味苦不堪言,使臣超员的事还可缓一缓,由着内外臣下去后再作商议不迟,只是贡品的事却不能缓,有司正眼巴巴地等着这边定价呢!

见殿中群臣谁都不愿意开口说话,皇上无奈地举目望向屋顶,“还是要接受那些玉石的,按半价给赏吧。”

耻辱!违心地作了折中,皇上起身冷冷扫视群臣一眼,而后快步离了雍肃殿。

浙闽一带的乱局愈演愈烈,瓦剌赶在这个时候步步紧逼,这令年青的正统皇帝大感焦躁,脑中忽然闪过一道早已淡忘了的身影,那道身影正是他的堂弟朱祁铭的!

回到乾清宫,皇上身心俱疲,一头扎进东暖阁内,深坐发怔。一名宫女小心翼翼地入内,正要为他奉茶,却被他挥手撵了出去。

脑中不断闪现着前朝的那些糟心事,皇上越想越烦躁


状态提示:第二百二十五章 山雨欲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