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十一府,只有临清、泰安两府知府知府坚定效忠清廷,其余济南、武定、东昌、济宁、曹州、沂州、青州、莱州、兖州全部“归顺”蒙山军,宣布脱离清廷独立,接受山东军政府的领导。
山东用不着像广东一样。几乎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全省。这样的计划,演练已经搞了三次,谁是什么立场一清二楚。方声远下令将全部清廷忠臣一律押送兖州关押,那里有一所最“现代化”的监狱。尚未关押人犯,也算派上了用场。
自1901年蒙山军以威胜军右翼立足鲁南,1903年龙谦出任山东提督驻扎济南,前后八年时光,山东瓜熟蒂落,为蒙山军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具有强大经济与军事基础的稳固根据地。
绝大多数基层政权照常运转。不过,现在他们效忠的对象变了。大多数的清朝官员都知道会有这一天,所以,7月28日山东军一系列命令下达后,并未出现混乱。很快就在军队的接管帮助下高效运转起来。
官员们脱下官服,换上军队提供的军服,辫子自然是不能留了。最大的问题在于清廷的人事政策,即官员异地做官问题。大批有心效忠蒙山军以图更显赫前程的官员们最担心的就是清廷迫害其家眷。为此,山东军总部曾秘密分区召集会议。安抚那些心向蒙山军的清吏。方声远对他们说,战端一开,山东即行封锁,各位效忠龙司令的消息不会传至朝廷,全省县令以上官员数百,朝廷哪能一一甄别?他们根本顾不过来!若是一体抓捕,蒙山军兵锋所及。各地无不投效,朝廷岂不自掘坟墓?
还真是这个道理!想通了这节,大批清朝官员摇身一变成为了蒙山军的文官系统的成员。如周学熙、吴永、张莲芬早就不是问题了,大部分文官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蒙山军合作。
按照一般规律,官员们,尤其是文官们在面临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时会出现激烈反对的现象。都是桀纣无道,商代夏,周灭商,不知出了多少舍生取义的忠臣。就不说文天祥那样的人物了,南宋覆亡。张秀夫背负少帝投海自尽,崖山不愿臣服异族的军民投海者十万以上!山东武将早已覆灭,军队一统蒙山军,武将就不必提了,文官,尤其是七品以上文官多至千人,这些人可是念圣贤书长大的,忠君思想应该严重吧?但事实是,文官系统坚决不与蒙山军合作的只有不到百分之十,其中自尽以殉的寥寥无几。
这是什么缘故?分析这个现象,最大的“功臣”在满清政府,是他们剥夺了汉族文人的血性和尊严,将其改造为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奴隶!奴隶是好用的,但却没有思想!没有思想的人很难有理想,没有理想,自然不会有忠诚!其次就是自1901年推行新政以来,言禁渐开,新闻自由的逐步推进,导致了官场的思想混乱。满清公开承诺君主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等于摧毁了封建专制的堡垒,过去的道德标准是不适用了!第三是光绪和慈禧的相继死亡,使得他们失去了效忠的具体对象。想一想朝中幼帝朝臣,官员们顿感前途渺茫。最后就是山东经济的腾飞,大批的官员在实业集团中拥有了股份,经济利益可是无敌利器,当这些消息相对灵通的人群会很自觉对分析力量之对比,目睹了山东军之军容以及广东、吉林之巨变后,一面是继续做官甚至可以成为新朝功臣,另一面是损失财富甚至人头落地,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最关键的是预备役召集。因为山东两个师,尤其是七师处于严重缺员状态。动员令下达后,预备役官兵以村编组,步行到县里集合,在县里领取军服、装具以及部队番号,在现役部队军官的指挥下编组为连、营,然后到就近的军营领取枪支武器,开始高强度的训练。训练的时间取决于北洋军的集结速度了。下级官兵们是无法知晓战争脚步的快慢的,但他们知道,战争来了!这不是剿匪,而是改朝换代的大事件!
百姓们带着喜悦、忧虑、愤怒或者茫然的心情送别了一批批的子弟,他们都是在蒙山军部队服役过的士兵,退伍后还领着预备役军饷,每年定期接受着预备役科目训练,朴素的百姓们觉着领了官府的钱,就得为官府出力了。
高兴战争爆发的是农民和工人家庭。他们是蒙山军控制山东后的收益者,税赋少了,地租少了,收入多了。特别是有子弟当兵或者做工的尤其变化明显。反对的是读书人和官吏家庭,他们小声骂着龙谦,骂着方声远、陈超、宁时俊,这就是反贼呀,这就是当今的吴三桂、洪秀全呀!朝廷并未失德,皇上尚在冲龄,欺负人家孤儿寡母?
还有少数明白人感叹乱世来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一仗打起来,说不得有多少城镇村庄毁于战火啊。如今可不是以往了,看过军队的那些大炮吗?炮筒子堪比水桶。一颗开花炮弹打过来,一个村子就没了呀。蒙山军厉害?人家北洋军也不是吃素的,没听说吗?德州对面的衡水就扎着北洋大军,那就是准备对付山东啊。
这些是明白人。有文化,有消息来源。知道战争对于百姓意味着什么。
预备役士兵集合集结的同时,各府县按照分配的名额开始动员民夫,一律按照每日半块银元的价格,日日兑现。吃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