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之武神智圣>第一百一十八章 比***还秀的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

马瞬不可能不知道王莽新朝覆灭之后,在一片废墟瓦砾中建立起的东汉王朝伟大开国皇帝。

想起这个人,王莽的脸上露出了痛苦而又缅怀的神色,这两人作为毕生宿敌,想必彼此之间不免有英雄惜英雄的情怀。

“孤用了五十年的辛劳,换来了万民拥戴、四海归一。禅让台上,孤按剑四顾,心潮澎湃,当时整个天下都在孤的手中,孤终于有机会实现最高远的政治理想!”

“但天不遂人愿,似乎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干扰着孤改变历史的步伐,自从孤登基之日起,邦域之中便天灾不断,孤虽然颁布了无数先进的政策,企图缓解天灾,却没想到起了反效果,渐渐地失去了民心……”

马瞬闻言不禁感慨,平心而论,王莽的诸多改革措施都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譬如“土地国有、平均分配”。若是做得好了,这无异于公元元年的一次“土改”,但在尾大不掉的地主贵族的反对下,这项政策终究举步维艰,不但没有发挥实际作用,还失去了既得利益者们对新政权的信任。

天灾削弱了百姓的支持,政策违背了贵族的期待,彼时的王莽,想必比天下的任何一个人都孤独,拔剑四顾,其心却茫然一片。

“孤怎么会想到?就在孤一力大兴儒学、普及教育的时候,意外地给自己的覆亡埋下了祸根。孤当时只想着开化民智,择优取材,却没想到朝中官位已经臃肿不堪,结果这些太学士学成毕业,却没法在朝廷谋得一官半职,只能遣返回乡,这群人野心之大,又熟悉朝廷运作的手段,反而酿成了祸端!”

马瞬无奈道:“自古历朝历代都奉行‘愚民’之策,前辈泄露了天机,需知这些不第学子才是当权者最可怕的敌人……前辈既然探查过我的记忆,想必应当知道‘黄巢’此人。”

王莽长吸了一口气:“若是‘黄巢’孤倒是无惧了,孤所面对的敌人,岂是那等宵小之辈可以比拟?当孤回过神来,发现天下已经开始大乱,大小匪徒如同蜂涌一般。孤纵然派兵镇压,却往往力不从心,鞭长莫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绿林’、‘赤眉’两支匪帮日渐坐大。”

马瞬默默地在心里把“匪徒”、“匪帮”替换成为“义军”,毕竟在成王败寇的历史当中,有些东西,后世已然有了公论。

“起初,赤眉军几乎遍布北方各州郡,于是孤便派出太师王匡、国将哀章统率的精兵十余万,重点围剿赤眉军。而以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他们拼凑的郡县军和临时招募的部队对付南方的绿林军。”

“但孤还是万万没想到,本以为弱小的绿林军居然反将一军,不但歼灭了甄阜、梁丘赐军,更于南阳城下击败严尤、陈茂,最不可饶恕的,是他们竟敢扶持一个傀儡刘玄称帝!孤当时怒不可遏,特任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为统帅,征调了当世所有精通六十三家兵法的参谋,并下诏各州郡自选精兵,由郡和牧守亲自率领,限期到洛阳附近集中。最终集结兵力多达四十二万人,号称百万大军!集中完成后,立即向颍川会合严尤、陈茂残部,随即向昆阳方向进击!”

“昆阳!”

马瞬不禁悚然,他清晰地记得王莽地皇四年,同时也是刘玄更始元年的五月,就在昆阳这个地方,上演了中国历史上最吊诡的一场以少胜多之战!

叙述至此,王莽的语气也逐渐认真了起来,他首先以一句石破天惊的话语击垮了马瞬的知识:“你所知道的史料里,都没有记载过这个事实——昆阳之战,明面是是王邑在指挥,但孤却已经微服到访,操控王邑统帅这支孤的虎狼之师。同时,也就是在这场战役中,孤第一次见到刘秀……”

“当时孤率大军将昆阳围得水泄不通,本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已经向城内发派了招安的使者,甚至连贼酋王凤都已有了投降的打算,但最终,却让一个小小的偏将军坏了大事!他杀了孤的使节,居然说服了八千昆阳守军坚守孤城以待援军,然后居然亲率十三骑破围出城,召来了一万多援军。”

“孤从你的记忆中知道,你们这个时代有个叫做常山赵云的英雄,万军从中扶幼主,一路杀敌而出。但却远远比不上当年孤在望楼上亲眼所见那刘秀仅凭一身武艺,就敢前来踏营闯阵时的震撼!更可怕的是,孤亲自设下的军阵营寨,居然硬生生地被这十三骑撕开了一道口子!”

仿佛是回忆起了那个夜晚的一场噩梦,王莽的脸上浮现出了细微的虚汗,他的语速越来越快:“原本孤以为,刘秀的突围只是个无关大局的侥幸,即便他请来了援军,加上城中残部也不过两万草莽,如何能敌孤的四十万雄狮!就在孤决定围点打援,先将援军摁死在城郊之时,那个刘秀却仿佛不要命地向我军冲来……那个奋不顾身的姿态,仿佛已经亲眼预见了胜利一般,令孤心惊胆战!”

“接下来的事,简直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那几乎如同是神话一般!一颗巨大流星!你能够想象么?孤亲眼所见,一颗巨大的流星竟然正好划破苍穹,直接坠落在我军大帐之中!四下里瞬间亮如白昼,云如坏山,仿佛末日来临!四十万大军登时土崩瓦解,被区区刘秀以一万军马大败……”

望着王莽脸上难以置信的神情,马瞬也不由得有些惊愕,他没想到这一切竟真如《后汉书·光武帝纪》所记载那般,刘秀仿佛


状态提示:第一百一十八章 比***还秀的刘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