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的时代结束了,迎接到来的是一个属于坏人的时代。
这时所说的好人坏人,并不是孩童的衡量标准,因为想要在这个时代生活下去,似乎只有变成坏人。
王腾决定成为坏人,很多人都会选择变成坏人,所以这个时代,还会变得更坏。
发生在这处战场上的小插曲,两名斥候的折损并不会影响到赵国前进的步伐,更不会在赵国的军队中引起什么波澜。
赵国不以为意,它扩张的步伐在遇到真正的对手前,绝不会停下来。
而现在有资格做赵国对手的也只剩下西北的赵复,还有摇摇欲坠的帝都林思行两股势力。
封王们见势不妙,纷纷自保但却已经来不及了。赵国这一次的手伸得特别的长,不只是与它相邻的势力受到了波折影响,就连隔着几百里的势力,都有一夜变天的迹象。
赵家在兰河帝国从商多年,他们的影响力早已遍布兰河帝国全境,他们把控着兰河帝国的商道,扼住的是兰河帝国的命脉。
赵家在这片土地上经营了多少,谋划了多久,谁也不知道。有些了解通史的人突然忆起,赵家的名号,似乎在前朝就特别的管用……
孝廉想明白了,也想通了,赵国从一开始高调的出面与帝都方面的皇室作对,只是虚晃一枪,他们真正的用意便在于蚕食除了帝都外的那些零散在外的势力。
而更令孝廉感到绝望的是——帝都方面对于赵国的行动,只能坐视不管。
孝廉自以为自己可以看得很远,但是他只是站在了帝都的城墙上,往东也不过是一片树林,再往东往东,往东,才是赵国。
孝廉已经往东往东往东再往东看了过去,却发现他不只是少了一个往东,赵国像是一座大山,将帝都围在了山中。
而帝都的力量尚未恢复,现在的帝都也只能算是全盛时期兰河帝国的十分之一,要用这样的帝都与赵国硬抗,实在是不智。
孝廉自然不愿意做以卵击石的事情,他对于自己,对于帝都方面的力量了解得倒是清楚。
所以他一直以来都是在考虑如果赵国以中州铁骑为刀锋,裹挟着数十万兵力向帝都攻来,他该怎么办。
唯有拖,守二字。
帝都虽然与赵国接壤,但在这方面孝廉并不担心,两个国家之间隔着数道关隘,只要能拖着赵国的大军,孝廉自然有无数种办法守住帝都。
只要拖到赵国退军,保持着帝都以及林思行势力范围内的相对稳定。只需要几年时间,就可以很快的重新的培养出一批精锐,到时候再去解决赵国这个心腹大患,最后收拢所有散落在外的力量,使整个兰河帝国再度统一。
但是,怎么都没有想到,赵国完全拿捏住了帝都方的空虚的力量——他们知道,就算大张旗鼓的四面开战,帝都也未必敢出兵包赵国的后。
孝廉不是不敢,而是不想,他喜欢做万全的准备,就好像他与奉雨打的赌一样,他能够保持着百分百的胜率,和他的谨慎离不开。
皇卫军的战力值得质疑,孝廉更是想不出还能从哪里去调集足够的兵力。而且无论如何,他都必须确保帝都的安全……
孝廉在想,他看着院中的梨树想;看着那个荒废许久,权当只是个摆设的石磨想;望着飞过天边想要南下的候鸟想……他想要想一个万全之法。
林思行也是被弄得焦头烂额,他对于皇卫军和中州铁骑之间的战力差距不是很了解,但他也知道不能就此贸然出兵。林思行日复一日的在朝中与群臣商讨,面对如此富有侵略性的赵国,该如何是好。
朝中自然而然的分成了激进派和保守派两方派系,只是这一次激进派和保守派的主体却有些奇特。
绝大多数的老人竟然都是激进派中的一员,大多还沉溺在兰河帝国的余晖当中,他们一致认为要坚守属于兰河帝国的荣耀,决不允许这种有辱帝国的事情发生。
相反这一回倒是年轻人显得更加理智一点,他们绝大多数都认为这一次的动荡对于兰河帝国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坎,决不能轻举妄动,应该徐徐图之。
而当林思行还在领着大臣们争吵来争吵去的时候,赵国的动作变得更加高调,他们这一次是真的四面树敌,四处开战。最可怕的是还连战连胜,那些临时组建起来的军队根本不是赵国手中的中州铁骑的对手。
不出十日,赵国已经连破数国,见状如此,更有无数的封王连连向赵国派遣使者想要交易得一份平安。
随着赵国在帝国四处掀起狼烟,封王们个个自危,已经有数封加急的信件送往帝都,想要让林思行出兵,对抗赵国。
这个时候到想起帝国的好处来了?林思行看着这一封封书信冷笑,里面的话语之恳切,就差直接叫林思行一声父亲了。
只是林思行也只能冷笑几下,他现在也确实是自顾不暇。
更何况,林思行知道,同样的书信或许也会送到赵国的皇宫中,信中的字句或许会更加恳切,更加卑微。林思行明白得很,他清楚的知道,这些信件无非是在试探他帝都方面的态度,能求来援军那当然最好,求不来援军也无伤大雅。
已经没有人会将宝压在他身上了。
“如何?”林思行问孝廉。
孝廉这些天想的头发的色泽都暗淡了不少,他总算是想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答案,于是今天他特意跑到了林思行的书房商讨。
因为赵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