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战国之鹰>第153章 伏击
点,这个时候迎面跑来几个逃生出来的足轻。政良一看之下正是佐志家的逃兵,于是毫不犹豫地将他们捉了过来审问:“快说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大…大人,我们遇到伏击了?”足轻哭丧着脸说道。

“遇到伏击,这么大一条道路。怎么会如此快就被人伏击了呢?而且还丢盔弃甲的样子?”政良喝问道。

“大人,走大路的两位大人谁也不愿意先走前面,所以最后是两家并排而行,结果没有想到,队伍刚刚进入大路没多久,被从旁边山林里杀出了一队人,我们就被打散了”足轻颤抖着回复道。平民命贱如泥,他担心面前的这个大人一怒之下将自己杀了。

“什么?”政良顿时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让两家本来就互不信任的兵势并排而行,一旦遇到袭击肯定是无法同心协力反抗的,这不是自找灭亡吗?

“你们家的大人呢?”

“好像跳到江里去了,小人也没有看清楚。看到那些人凶横地杀了过来,很多人转身就跑了,小人也只好跟着逃跑了。”

“啊?”政良大吃一惊。那有在这个时候丢下自己的部下自己逃生的大将的?对佐志定时的表现,政良是彻底无语了。还说什么“猛鲨”,结果一到陆地上就成为了逃跑的王八了。

“哼。你们这些人都跟在队伍旁边,随我前去救援,谁要是企图逃跑,我会亲手一刀结果了他”政良对着几个跪在地上的足轻喝骂道。

将几个逃兵安置了队伍的旁边后。政良再次上路。一路上又收拢了十数个逃兵,政良终于来到了袭击的地点。只见前面的大路上。上百人的敌方兵势正围着数十个佐志家以及另一家豪强的兵势进行围殴。被包围的兵势也不甘被杀,在一个中年猛将的带领下奋力反击。政良扫视了一下战场。在人群中看不到两家家主的身影,看来不是逃跑了,就是被捉住或被杀了。

“列阵”事不宜迟,政良大喝一声,身后的罗氏家兵势立即排列成了一个长枪阵,“听我口令,踏步,往前走。一二一,一二一。”。氏家的兵势以五人为一列,程穿插型队形,踏着整齐的步伐举着长枪缓慢向前杀去。

整齐划一的步伐,严整的军阵,让战场上的众人顿时静止了下来,然后围攻一方的兵势立即分出了数十个人员前来拦截。为首的是一个看上去很年轻的大将,只见他一举太刀,对着罗氏家的阵营大喝道:“我乃平户松浦一族松浦兴信之子松浦隆信,有谁敢与我一战?”

什么?松浦隆信?这不是松浦家的第25代家督吗?按照历史记录,这个家伙应该是在两年后才继承家督之位的啊?而且年龄应该是11、12岁?这么小的年纪就上战场?难道ri本的豪强都喜欢让自己年纪幼小的子孙上战场的?印象中,武田信玄也是很早元服的,然后父亲武田信虎就带他上信浓前线准备让他历练历练。没想到的是,信玄在父亲撤兵后,假称殿后,带领数百人的近卫队就攻破了父亲八千军队没能拿下的海野口城。上杉谦信的初阵是在栃尾城平叛。十四岁的少年在敌人向山上撤退时命令军队原地休息,心里暗自计算时间,等敌人翻过山头开始下山时,命令全军出击,他的部队居高临下,将敌人冲得乱七八糟。而猛人本多忠胜则是更要狠的多。他十二岁元服,没几个月就随这今川义元的军队上洛进京,在攻打织田信长时负责押运粮草,与敌发生遭遇战。战斗中,少年本多忠胜表现出非凡的战斗力,取得了人生的第一颗敌人首级。十二岁的少年就可以在与cren的战斗中取得胜利,自己毫发无损,可知他必然是个身材魁梧的早熟孩子。

说起来,松浦家族可谓是祸害明国沿海的祸首之一啊。松浦隆信家族是平户的豪族,自古以来,平户就扮演着ri本与外来文化交流的门户,但这门户却不一定平静。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引发许多风起云涌、改变历史的重大事件。9世纪初,弘法大师空海以及众多“遣唐使”就是由平户附近出海远赴唐朝都城长安,掀起ri本的仿唐风chao。10世纪后此区域由与ri本天皇有血源关系的松浦家族统治。11世纪荣西法师由此东渡中国,将禅宗佛教传入ri本。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两次挥军攻打ri本,侵略了松浦家族的领地,松浦家借助“神风”与后来修筑的海滨防卫工事,两次击退来自中国的武装力量。为了报复元朝的侵略,松浦家族的武士集团开始对朝鲜半岛沿海进行掠夺。因他们来自平户藩掌控的三个岛(对马岛、壹岐岛、平户岛),所以被朝鲜称为“三岛倭寇”。后来,松浦家对朝鲜与中国沿海的侵扰逐渐演变为纯粹经济xing的掠夺,对实施海禁的明朝中国沿海边防造成了颇大的威胁,中国因此沿用倭寇一词来称呼这股来自ri本的外患。

哼哼,既然是祸首之一,那么今天就由我罗氏政良先将这个祸患家族的继承人送下地狱,想到这里,政良刷的一声拔出腰间的吉岗一文字,走到阵型前,对着松浦隆信大喝道,“东松浦罗氏家罗氏政良松浦之鹰前来应战,准备好你的首级。”

“嗨”看到对方也是一个少年,而且出口辱骂自己,松浦隆信大怒不已,大喝一声,举刀就向政良喊来。政良不甘示弱,轻哼一声,举刀对砍。

“碰”两刀在空中相碰,擦出一丝火星。两人握着太刀,都企图在力量上压过对方。

“嘶、嘶”刀


状态提示:第153章 伏击--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