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穿越重生>穿越之玩转新民国>第五十一章 江桥抗日(五)

第五十一章江桥抗日

当日军接近岸边的时候,狙击手就瞄上了敌军钢盔上的那个小红点。当第一个敌人踩上地雷,发生爆炸时,八九支狙击枪也同时开火。爆炸声掩盖了狙击枪的枪声,使敌人并未察觉异常,还以为是几个“胆小鬼”爬在地上不起来了。

第2枚地雷爆炸时,狙击手如法炮制。这2声爆炸,却已经送了20个鬼子上黄泉路。

但是,前沿阵地离河岸距离不太远,这几十米的距离,敌人一下子就冲了过来。30米,敌人军官身上的肩章都能看清楚了。

“开火!”庞龙大喊一声,率先抬起冲锋枪,冲着眼前的敌人扣动了扳机。

哒哒哒……

mp40冲锋枪以500发/分钟射速倾泻着弹夹里的32发子弹。冲锋枪欢快的在庞龙手中跳动着,把许多天来的怨气,一股脑飞洒向那些身穿深黄色军服的人。

哒哒哒……

勃朗宁m1917如同打字机一般,发出清脆的声音,从侧面快速的将子弹袋上黄澄澄的子弹泼向敌人。子弹与空气摩擦,发出光亮。咋看上去,就如同一道道光束,笔直的插进敌人的身体。

呯——呯——呯——

m1伽兰德步枪手也不示弱,快速的扣动扳机。敌人离得如此之近,瞄准都可以简化了,只需要大概的看一下,就可以连续的扣动扳机。

一时间,子弹如金属风暴般,呈半月形刮向快速靠近的敌人。冲在最前面的人,立即被这风暴撕得粉碎。由于距离很近,步枪和机枪子弹有足够的穿透力,在穿透前面一个人后,又毫不费力的穿过第二个人。

骄横的敌军在冲锋时,仍然采用的密集战术。虽然这样的战术能在心理上给对手造成很大的冲击,可面对强大的自动武器火力,这完全是愚蠢的送死行为。敌军士兵们,将会因为指挥官的愚蠢而付出他们的健康和生命。

冲在最前面的人,只看到地面上,突然冒出好多个圆圆的东西。眼尖的看清楚了,那是顶在士兵头上的钢盔。然后,在钢盔下面开始冒出火光。子弹,立即呼啸而来。不是1发,不是10发,而是数不清的子弹不停歇的飞来。然后,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意识便丧失了。

前面的人如同木头桩子一般,一个接一个,一片片的栽倒。

更靠后面一点的人,完全蒙掉了,特别是那些伪军。他们原来属于东北军,在中国的土地上打的仗也不算少了,见过的阵势比喝酒还多。可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段阵地上,集中了如此之多的自动武器。那至少……至少……想通过枪声判断敌军机枪的数量已经不现实了,满耳朵全是连续的哒哒哒声,那些老兵早被这震耳欲聋的机枪声吓得爬在地上了。只有那些日本人还傻乎乎的往前冲。可这里是河岸边,地势比较开阔,人家又是在高处,如此密集的子弹让人根本无处可躲。子弹在穿透前面的人之后,扑哧扑哧的钻进身边的土地里——趴在地上也不安全,被流弹击中是迟早的事情。

还击?

笑话,头顶子弹的尖叫声不绝于耳,可能头稍稍抬一下就会成为下一个栽倒的木头。而且子弹还在不断的从四面八方打来,老兵们都懂,他们已经受到了交叉火力的压制。谁还敢在这个时候抬头?更别说开枪还击了。

跑!

眼见前面冲锋的人成排成排的倒下,后面的人也顾不得什么命令了,撒腿都向后面跑,尽快离开这是非之地吧。溃退是传染病,很快就在冲锋的日伪军里蔓延开来。和冲锋一样,撤退也很迅速,每个人都巴不得自己多生2条腿出来。

身后,机枪的扫射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快速的点射。每3发为一次,这是训练有素的优秀射手的表现。每次点射都意味着,有人变成一具尸体。溃退的敌军中有人不断的栽倒,可没有人停留,甚至没有人侧眼望一下。

不一会儿,机枪停止了射击了,“欢送”日伪军离开的,只有k98毛瑟步枪那沉闷的呯——呯——。直到能动弹的日伪军都躲到了对岸的障碍物后面,枪声才完全沉寂了。

日军从冲锋到撤退,前后不到5分钟,真正站立在北岸土地上的时间还不超过60秒。可就这60秒钟内,日军的伤亡达到了几十人。超过了前面任何一次战斗伤亡的总和!搞的日军就好像是被人悄悄的摸过来,突然狠狠的给了闷头一棍,半天没回过神来。

可独立团的步枪手却根本不觉得过瘾,m1步枪的弹仓里面只有8发子弹。还没等他们打完2个弹夹,近处已经没有可以动弹的敌军了,远一点的敌人撅起屁股,撒腿就跑。搞的步枪手们半天没明白过来,难道传说中的日本皇军就是这样的?

吃惊的不光是日本人,连中国人也惊讶的说不出话来。这还是一个连的火力配备吗?自己的一个营也没那么强大吧。日军的冲锋不到1分钟就被撵回去,就好像吃豆腐一样简单。这……这到底是个什么部队啊?

被营长调来增援的那2个连没能看到这场好戏,当他们马不停蹄的赶到正面阵地时,被独立团的人拦住了。

“哎,我说,你们是那个部队的?怎么跑到我们阵地上来了?”独立团1连3排的人拦下后面上来的东北军士兵。

“你还好意思说呢!”带队的连长一脸怒气:“你们连到底怎么回事?窝在这里干什么?阵地丢了么?”

“什么阵地丢了?”独立团人则是一脸郁闷,刚才1排2排的人在前面唱了


状态提示:第五十一章 江桥抗日(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