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大明军侯>第八百二十八章 仓促应对

白沟河一战以南军全线溃败为结束,士卒折损十余万人,投降者不下十万,走散的更是无法统计,丢失的粮草辎重不计其数,狼狈都不足以形容此时的李景隆了。 x 23 u

然而朱棣却没有就此打住的意思,一场大胜所带来的收益可不会就这样轻易的结束。

追杀了一日一夜之后,朱棣仅仅是命令手下将士们修整了半日便立刻启程直奔李景隆所在的德州而来。

于四月二十七日上午,燕军大部抵达德州城下,此时四周的县府无不望风而降,守将要么逃要么加入到燕军的阵营当中,一时间燕军是无人可挡无人可抵了。

此时心惊胆颤毫无战意的李景隆在得知燕军杀到城下的时候,那是二话都没说,再一次带着护卫立刻从另一侧逃离了德州城。

让德州守将看的瞠目结舌,完全没有想到这堂堂曹国公李景隆居然是这样一幅混账模样,好歹这德州还有十万败军在,此时哀兵上阵也并非是必死的局面啊,依托着德州城墙固守待援不才是最佳的选择吗,为什么他李景隆什么都没想,什么都没做就直接跑路了啊。

李景隆这一跑倒好,平燕大军的败将残卒也跟着离开了德州城。

让原本还想着要为天子尽忠誓死保卫城池的德州守将也没了战意,连朝廷钦点的平燕主帅都跑了,他一个小小的守备还逞什么英雄好汉,倒好不如早点投降了呢,也能免得这德州城遭受战火的侵袭,保一方百姓平安也算是他为大明尽忠了。

德州投降,朱棣又得了一大批粮草辎重,尤其是粮草,原本朝廷调度各个布政司县府的粮草在慢慢的给李景隆运输,德州作为之前平燕大军的本阵自然是要往这里送的。

前不久才刚刚有一大批粮草送到了德州,李景隆逃命又不可能带上这些,逃命不向来都是轻装简行越快越好吗,所以丢下的这些粮草辎重自然又便宜了朱棣,让他再一次收获颇丰。

这次李景隆是一路跑到了济南城,也是南北之地中转所在,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也是朱棣想要南下不可能忽视的一个城池。

而朝廷方面,坐在皇宫龙椅上的朱允,也是终于知道了他寄予厚望的平燕大军再一次战败给了朱棣,白沟河一战的战损就像是一把刀一样,插进了朱棣的心脏又拔了出来,再插了进去,反反复复不停歇。

这一败加起来朝廷大军折损兵马不下二十余万,其中还包括投降到燕军阵营当中,为朱棣增添战斗力的十余万人马。

原来交给李景隆的三十余万大军到现在剩给朱允的也就是十万人了,而且还有不少伤员,士气更是一点都没有,想要让这些士卒再重新和朱棣一战,那没有一段时间的休整恐怕很难做到了。

更可气的是,朝廷好不容易积攒调度过来供给三十余万大军所用的粮草十去**,就这其中还有半成是被自己人给消耗掉的。

也就是说,前前后后加起来李景隆给朱棣送去了不下五十万人半年用度的军粮,还有那数不尽的兵器甲胄火器火炮等等,完全是相当于变相的增强了燕军战斗力啊,而且还不是一星半点的那种。

你说朱允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该是个怎样的表情,真就是李景隆没当场在他面前,不然朱允都得气的直接拔刀砍了自己这个有姻亲关系的兄长。

可眼下仗都已经打完了,朱允再怎么懊恼也无济于事,只能想办法尽可能的弥补这个过失吧。

首先李景隆派人去和朱棣商量和谈,这当然不是真正议和,只是一个拖延的手段而已,为了给他继续征募军士调集大军争取时间,就算朱允再是不情愿,也得捏着鼻子在表面上向自己那位燕王叔低头。

并且得将李景隆这家伙的平燕大将军的职衔撤掉,不然再让他统率下去的话,说不定整个大明国加起来都不够他赔的。

至于黄子澄,练子宁,叶希贤等人上书请求立斩李景隆以正军法这是,朱允犹豫了好久还是没有点头同意。

心里生气都快要气炸了这是真的,对于李景隆的失望透顶也是真的,但毕竟李景隆和朱允之间的关系亲近,又是大明曹国公。

这种时候扯了军职已经足够了,再直接问斩的话不相当于自灭士气吗,一个大明世袭的国公就这样被砍了脑袋,说出去还以为是他朱允怕了朱棣呢。

不过留李景隆一命可以是可以,但让他再掌军这件事是基本不可能了,除非大明有爵位的武将都死光了,那朱允也不可能再把大军的统率权力交给了李景隆这个家伙,他是真的怕了啊,生怕再出了一次葬送数十万大军的事情。

前前后后加起来在李景隆手里赔出去的士卒得有三十余万人了,大明朝有多少个三十余万士卒,他朱允心里没个数吗,折损一次就足够心疼好久了,再来第二次那还不如直接向朱棣投降来的痛快呢。

不过当务之急不是把心思放在这些无关痛痒的问题上,李景隆的处理问题都是小事,首先要挡住朱棣南下的脚步才是最关键的。

德州既已被破,那么接下里燕军的目标肯定是济南城无疑了,这一点就算朱允再怎么不通军事也是明白的。

济南的军事地位有多重要,如果被朱棣拿下了,前可进山东南下而攻打兖州府,严州府之后可就是京城直隶辖地了,如果被朱棣打到了京师附近,那跟破国也不差不了多少了。

而如果进攻不顺,朱棣大可以退缩防守,以济南为界限


状态提示:第八百二十八章 仓促应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