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大明军侯>第八百一十五章 白沟河之战(一)

极其不情愿的离开德州老窝,匆匆忙北上赶赴大同而来,原本计划好好的,和大同的守军形成前后包夹的形势,对朱棣的燕军造成巨大的打击,乃至一举平灭燕军也未尝不是没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可实际情况呢,李景隆气喘吁吁的带人北上,这一路天寒地冻是道路难行,手下人八成都是南方的士卒,十分的不适应北地的天气,再加上大雪纷飞,这身子骨就算是铁打的也有些吃不消了啊。

还没等到李景隆赶到广昌的时候,这二十余万朝廷大军当中就出现了数千因为冻伤而导致的减员。

脸,手,脚等等,这都是冻疮频发的地方,最麻烦的就要数这脚趾和手指的问题了。

轻者倒还好说,增添衣物鞋袜尚且还能够跟随大部队继续北上。

可是伤情严重的脸走路都成问题了,脚趾的冻伤看上去十分吓人,乌黑的趾头不见丝毫的血色,甚至就连随军的医者敲打这些冻僵的脚趾时伤患都毫无反应,很明显已经没有半点生机,完完全全的坏死了。

这还只是李景隆将将感到广昌的情况,距离大同可还有一段路程呢。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却得知朱棣在大同城下强攻了一阵之后就悄然撤军了,现在朝廷的探子散出去也只能勉强的追上朱棣的踪迹,甚至连朱棣大军的整体都动向都很模糊。

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李景隆那叫一个气啊。

他费尽辛苦带着这么多人,好不容易出紫荆关来到了广昌,结果却得到朱棣已经不撤离了大同的消息,这让李景隆怎么能接受的了。

可就算再是恨得直咬牙,李景隆也不可能就这样再灰溜溜的回到德州去。

不离开那里还好,但是只要从德州出发,又知道了朱棣的动向,这样李景隆仍然是毫无作为的话,那他还有什么资格统领朝廷数十万的平燕大军,就算天子朱允那边不怪罪与他,可是这些手下的将官估计也很难对李景隆言听计从了啊。

所以,哪怕是已经知道不可能再围住朱棣,可李景隆仍然要带人追下去,就算毫无结果收获,也必须要有这样的姿态表现。

可这样正是朱棣的目的所在。

朱棣手底下都是些什么人,那是常年在北地整年的边军,是燕山三护卫的将士,是朵颜三卫的骑兵还有宁王府的护卫。

这些兵卒就算老家是南方的,可这么多年的北方天气适应下来,也早就习惯了这寒冬腊月风雪连天的阴晴不定。

而李景隆那边怎么可能比的了,更被提他之前本来就折损了大批的辎重,尤其是在这过冬的衣物上面,朝廷补给也不可能这么快就配备的全面。

士卒个人的适应也同样是一方面原因,这就使得李景隆一路北上一路追赶的结果不那么美好。

甚至他连朱棣的面都没见到,这手下的士卒就因为冬日天气雪地行走的不适应而造成了不小的损伤,直接间接两方面均有伤员,而且很多都是那种无法再参与到战事当中的程度。

士卒的折损是一部分,兵粮的消耗同样是李景隆有些承受不起的。

原本按兵不动的话还能支撑几个月的时间,最起码挺到南方早熟的粮食补给过来还是可以的。

可扎营跟行军可是两回事的,更别提这天气的影响也和军粮的消耗有不小的关系。

两种情况相叠加并非是简单的那种一加一等于二的情况,反而使得李景隆现在的情况更加的糟糕。

然而就算再怎么糟糕那也是他李景隆的麻烦了,朱棣早就带着手下兵马从居庸关折返回到了北平城。

朝廷大军还在外面承受寒风吹袭艰难赶路的时候,朱棣的人早就在营寨里烤火取暖好不自在了……

狠狠的玩了李景隆一手的朱棣在随后也没有别的动静,他知道这种计谋也只有第一次才有更好的效果,接二连三的使用收效甚微不说,还容易被人设计反向设伏。

虽然李景,可草包再怎么愚蠢也有灵光一闪的时候,这要是万一李景隆哪根筋搭错了,让朱棣一失足没有判断清楚的话,最后损失的可是朱棣手底下的精锐啊。

所以,在这次成功的戏耍了李景隆以后,朱棣重新回到了原来按兵不动休养生息的状态,就好像完全没有出兵大同这回事似的。

而李景隆更是巴不得朱棣不吭声,他此次带兵连敌人连敌人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就已经有不小的折损。

这种事如果被朱允知道,就算不撤了李景隆平燕主帅的位子,估计也少不了一番斥责。

所以相较于朱棣而言,李景隆那是巴不得淡化这件事呢,最好双方谁都不要再提起,全当你朱棣是北上走了一圈,我李景隆亦是如此,大家谁都没有问题,一切等待日后真正决战的时候再说……

如此,燕军和南军重新回到了最初的平静阶段,双方谁也没有去招惹对面,都是一门心思想着积蓄力量。

朱棣这里加紧训练士卒,整合麾下的战力,让朵颜三卫和宁王府护卫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原来的军队当中。

李景隆那边则是不断地向朝廷请求支援,反正只要朱允有的,他李景隆就敢开口要。

士卒,将领,辎重粮草等等,这些是越多越好且来者不拒。

这一次足足消停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而等到建文二年四月初,在平燕主帅李景隆一声令下,朝廷原本二十余万大军再加上这段时间以来朱允从各地征调补充过来的士卒,合计约四十五


状态提示:第八百一十五章 白沟河之战(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