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大明军侯>第七百六十八章 先下手为强

朱棣看着眼前的手下们,经过了一夜的奋战努力,朱棣大局计划中的第一步终于是彻底展开,并且实施成功了。

作为根基所在的北平城一经拿下,朱棣就有了自己的大后方,有了根基所在钱粮之本,也有了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

此时此刻,朱棣不由得回想起洪武三十一年,那时的他悲痛与自己父皇殡天的消息,惊骇于那个天子侄儿居然妄图于南京城门伏杀自己,全然不顾叔侄之间的情分,不顾朱姓皇族的血脉,对一个大明藩王动了杀念。

也正是那个时候,朱棣彻底对朱允炆失去了信心,第一次对自己原本的信念产生了动摇,也是第一次对自己父皇的决定产生了怀疑。

毫无疑问,朱棣这一辈子最崇拜最敬佩的不是别人,正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也就是朱棣的亲生父亲。

这位草根出身放牛娃起,从农民之子到出家和尚,再到投身义军逐渐壮大,封公封王最后建国自立为帝,一步一步的走上了这天下至尊的位子,也是一步一步将蒙元异族赶出了中原汉家土地,赶到了长城以北的草原大漠之中。

有人说朱元璋是占了前人的光,在对抗异族的时候根本就没出多少力,纯粹是捡了便宜,才会有今日的成就。

这话如果被朱棣听到,必然会啐那人一脸唾沫,凡事说自己父王坏话的都是心存妒忌,都不是什么好人。

朱棣打小就总是见到一身戎装的朱元璋四处征战杀伐,这大明天下哪处不是他打下来的,哪里有什么巧取豪夺阴谋诡计的地方。

多少次的艰难险阻,多少次的生死关头,朱元璋都硬生生的挺了过来,才会有今日大明帝国的盛世伟业。

而作为最崇拜自己父皇的朱棣,从小就对征伐战事杀敌建功有着很深的渴望,更是心中隐隐有那么一种效仿自己父亲壮举的野心。

攻略天下这个种子一直都埋藏在朱棣的内心深处,只不过他很清楚,这事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可能发生了。

在自己父皇的统治之下,大明如旭日东升一般蒸蒸日上每况俞强,从对蒙古异族的五五开到现在打的那些蒙元人喘不过来气的地步,还要纷纷和大明交好请求封王以对付他们自己人。

这些种种无不表示着大明国力的强盛,甚至朱棣都是这其中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多次的北上出关靖边,扫清了在长城以北的边患异族,保障了大明边疆安稳,朱棣的功劳也是不小的。

可就算如此,他心底里最深处的那个野望依旧存在着,只是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没有办法早早追随自己的父亲征战四方,只能对长城以北的异族发泄一下了。

原本以为这心底最深处的野望指挥跟着自己一辈子,最后埋入棺材当中永无实现的可能了。

可没想到这上天好似在跟朱棣开玩笑一样,将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摆在了他的面前,且是触手可及的地步,这让朱棣怎么可能不动心呢。

如果说朱棣对朝廷的异心是从南京外城门下的那一幕开始,那么他这征伐天下的野望可是从大明还没建国的时候就存在了。

忠于朝廷忠于天子是作为藩王的根本,虽说伴君如伴虎,可谁也想不到朱允炆居然这么狠心,且冷血到了这种地步。

大明这些藩王哪个不是他的叔父辈,哪个不是先帝之子地位高崇。

当初先帝排出异议,强立朱允炆为储君的时候,众位藩王可是有很大不满的,却也不是不了了之了吗。

谁能想到呢,等到朱允炆上位之后,最先清算的居然是自己的这些叔父们,且手段不管光明正大,只要有效什么都能做的出来。

是,朱棣也深刻明白藩王制度是有弊端的,可是先帝如此做法,也不是没有考虑到这些,如若事情不出现崩坏的局面,藩王一应供给都是朝廷派发,基本上没有祸害地方的问题。

而有危险的也不过仅仅只是他们九大攘夷塞王而已,却也后来被太祖高皇帝削去了军政独裁的权力,转而只是有掌握军事的权力而失去了过问政事的职责。

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什么机会能够为祸一方了,这就足以说明先帝的政策根本就没有多少的问题。

虽然仍然免不了很多王府子嗣仗势欺人的事情发生,可这些人终究是少数的,哪家没有几个纨绔,哪家没有几个不肖子孙,这不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吗。

可朱允炆恰恰就是死抓住这一点不放,认准了藩王的弊端,必须要进行削藩计划,将大明这些藩王一股脑的统统削夺爵位。

这其中如果说没有朱允炆对藩王的忌惮和报复心理,朱棣是绝对不相信的,不然怎么会在自己还没有改元新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藩王下手了呢。

可有句话说的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朝廷既然已经决意削藩,大明各位藩王纵使心中不愿也应当没有什么反对的意思。

然而原本应该是能和平解决的问题,可朱允炆非要做事做的彻底做的决绝,必须要夺除藩王的爵位,如此可就有些过分了。

古时朝代也多有削藩之策,可凡事总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下就将一个封国彻底的消除在皇室王爵封册之中吧。

而且朱允炆对于被削夺的藩王处置如何,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无一例外全都被贬为了庶人,有的终年不见天日,有的则被扔到密林荒原所在,一辈子都不能返回京师。

这样做实在是枉顾他天子的身份,或许也有


状态提示:第七百六十八章 先下手为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