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在外头胆战心惊的等着,一直到韶华平安无事的从里面出来,她忐忑乱跳的心才稍微安静下来。
她原本要迎上去询问下具体情况,可被随后跟出来的王同知喝止:“你们两个先跟我回家。”
被点到名,王妍和王文谁都不敢动了。他们询问的看向周韶华,可还没等到周韶华回应,父亲已经率先离开并严厉道:“还不跟上来,是要老夫亲自扶你?”
这话一出,王文和王妍就谁都不敢再耽搁,赶忙追了上去。
看着王妍频频回头,周韶华回给她一个安心的眼神,比着口型对她道:“放心吧,没事!”
王妍看懂了,于是给了他一个大大的笑脸,比着口型回道:“没事,我不怕!”
既然做到这一步,怕其实毫无用处。
可当周韶华站在自家大门口,望着匾额上的周府二字,他心里也依然发虚。他父亲的官位比王同知高,可思想境界却未必能追得上。
那些能说服王同知的理由,在他父亲这里未必有用!
虽然他已经在王同知那里证实了给他送纸条的不是王同知的人,虽然除了王同知能帮他且肯帮他的人只剩下父亲,此时此刻让他去面对周知府,他依旧觉得艰难。
管家在门口等了片刻,见周韶华依旧没有要进门的意思,只得迎上来道:“布政使大人着人请了大人过去议事,大人让你回来后便去书房一趟。”
周韶华抬头看了天上的艳阳一眼,沉重的点了点头便朝书房走去。
遇到事,再怕那也得解决!
他以为等着他的肯定是狂风暴雨,因为父亲在布政使大人那里肯定受了一肚子气。
可他进去的时候父亲如厕不在,他犹豫着该站在案前等还是跪在地上等的时候,眼神瞥到了案几上的书信。其中大运河的字眼,引着他一路看了下去。
看完这封信的时候,周韶华满嘴苦涩,心中更打翻了五味**说不清究竟是什么滋味。
没来得及放下的时候,周知府已经回来。他看见周韶华正拿着书信看的时候有些诧异,片刻后却又收了神色。只平静的坐回书桌后面,认真对周韶华道:“既然都看到了,那说说你的感想吧!因为你一时冲动,整个家族要付出这样的代价,你还有英雄气概还能心安理得吗?”
周韶华拿着书信直直的跪了下去,他张了张嘴,却什么都说不出来。
信是周知府写给京中族亲的,内容简单直白、尖锐犀利。不管用了多委婉的词汇,不管用了怎样的技巧遣词造句,要表达的意思都只有三点。
一是我儿子周韶华切实已经私用了京杭大运河,因此获得的收益部分用于码头、船工,剩余部分留存手中准备上交朝廷。他做这事为公不为私,对大运河商用的可能性有了可供参考的具体评测分析。这件事已经惊动布政使大人,以我个人之力未必能顶过这个冬天!
二是同为族亲,你们不想受牵连也已经被牵连,若不想全族抄斩,那就得齐心协力。北方食盐匮乏给朝廷敲了警钟。若想社会安稳,事关民生的盐、铁、矿产等物该当掌握在朝廷手中,利用大运河保障供给、运输。若能促成此事,周家一族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便是死,也是虽死犹荣。
三是大战在即,关系着军资运送的大运河越发敏感。同时,这时候得出的评测结果也最有说服力。陛下如今的着眼点还在鞑靼身上,这是周家办成此事的最佳时机。
拿着这封信,周韶华眼前就已经是全族人气得跳脚,族长摔杯摔盏的激愤场面。
周家是有底蕴的人家,族亲、姻亲之中早有拜相入阁的高官。就因为他周韶华的这番作为,如今取得的成就很可能划归为零,光明的前程也几乎戛然而止!
让他说感想,他能说什么呢?他原本就是要将他们逼到这一步,要让他们毫无退路,破釜沉舟!
可看着父亲花白的头发,看着他字里行间的威胁意味,周韶华也做不到内心坦然。
他说:“我对不起家人族亲,可我对得起天下和良心。父亲,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将那些无辜的族亲全拖进深渊,可我想给这国家忠诚,给天下的百姓光明!”
周韶华是坦诚的,他虽皱着眉头,看向自己父亲的目光却坦荡豁达:“我应该对家人族亲忏悔,我应该被钉在周家祠堂的耻辱柱上供人唾骂。可是父亲,读书当官为的难道不该是整个天下的百姓吗?”
周知府端正的坐在书桌后面的椅子上,他默默的看了周韶华半晌,最终只长长的叹了口气。
“父亲也觉得我错了吗?”周韶华眼含询问的看着父亲的眼睛,颇有些受伤的继续道:“我那个开封走一趟,儿子切实看清了官员、商户和百姓的样貌。所以我切实的知道许多官员不会冒险促成大运河商用,知道商户会为利各种钻营,更知道让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安稳强盛。当我知道大运河能为我们创造这些的时候,我实在没办法无动于衷。”
“你没做错,可现在不是时机!”
“那什么时候才是时机呢?”周韶华眸中带了愁苦,他无奈的看着面容疲惫的父亲,问他:“北方缺盐数月,朝廷早就派人评测运河运盐的可能性。可这么久了,哪个官员真正在做把这件事呢?这种说行要担风险,说不行要惹争议的事情,哪个官员肯积极对待?光一个运盐就不知道要推多少年,真正实现商运,得等多久?”
“大运河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