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现在是哪一年了,当朝皇帝是谁......”
他们俩人正认真听讲,心中暗自思量,徐诚忻突然提出这么个问题,不由一呆。这些东西沈晚晴其实也跟他说过,只是他没放心上,再说这年号远没有公元好记,一时口快就问了出来。
“当朝乃哲宗皇帝主政,年号元祐,现已是元祐七年。小明兄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
“哦,一时糊涂没记起来。”
杜子骞暗想:哲宗虽说是皇帝,可一直以来都是高太后主政。别说是普通黎民百姓,就算是朝廷大臣也只知有高太后,不知有皇上,这也难怪他一时糊涂了。
徐诚忻也不太清楚哲宗皇帝具体是哪一位,做过些什么事。反正封建社会的体制大至都如此,所有的局限性也是由许多专家学者、教科书上讲了又讲的。他也算是半个大学生,说起来自
然是头头是道。
“......不管是什么时代,最值钱的是什么?人才!国家想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要着重培养,要重用,这样老百姓才会往这个方向跑......”
“可朝廷一直都是礼贤下士,科举制度也是很完善......”
“远远不够,先说科举制度吧!看起来很公平。可你想想,三年一考,时间跨度太大了吧!全国人口这么多,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啊!再说这考试的内容,通常是一篇文章定乾坤。人家辛
辛苦苦寒窗十多年,要是不巧碰到个不善长的题目呢?他岂不是这么多年白忙了?最大的毛病就是太注重文采了,你是找他做官治理国家的,又不是写诗作文,文章写得好又能怎么样......
”
“那依你之见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扩大才库基数,在民间兴办学校,尽可能做到人人都能上学受教育。第二,分门别类,因材施教。善于管理的学管理,善于理财的学理财,善于断案的学刑侦,善于文学的就让
他去写诗作画。术业有专攻,人无完人,我们要的是专才,而不是什么都会一点,什么又不精的全才。第三,用人制度透明化,公开化,能者上庸者下,不看靠山背景,不管资历深浅。第
四......这头绪实在太多,一下子也讲不清楚,反正要改的地方确实太多了。”
这种国家大事,就算他是现代穿越过去的,又岂能一下子理出个头绪来,他越想越复杂,最后也只能敷衍了事。其间又不断冒出几个新名词,少不得又要给他们解释一番,说得舌干口燥
,抓起酒杯猛灌几口。
杜子骞却听得出神,兀自低头沉思,叹道:“小明兄的见解倒与前朝变法的王相颇多相似之处,果然才学过人,令人敬仰。”
“你说的是王安石?”
“自然是他了,不知小明兄对王相如何看?”
徐诚忻一想,原来是王安石的后朝,王安石这个历史名人我还是了解一点的。他的一些事迹书上也早有定论。
“王相可是个名人、能人啊!可惜输在二点:一是操之过急,二是用人不当。”
“此话怎解?”
这也怪不得王安石,这种翻天覆地的改革大计当然不可能仅一朝一代能成的。但封建社会的国策全看皇帝的喜好,国策很难长时间定下来。你现在干得好好的,换个皇帝说不行,那又全
白忙活了。可能王安石也是有这个担心,所以想尽快把大事定下来。至于用人,更是非常微妙的事情,外人很难知道个中缘由。
这些理由徐诚忻倒底不能说出口,最后只是摇了摇头。
杜子骞看来倒却是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更加觉得他高深莫测起来,小明兄高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