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穿越重生>皇帝,哥罩你>第105章 :易州战局

易州战场的胜利只是宋辽战争的一小部分,徐诚忻和他的伙伴们的兴奋没有维持多久。派出去的探子陆续回报,带来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沮丧的消息。

宁化军全军覆灭,主将贺晋战死,代州失守,参将高继宣率二十余骑勉强突围。西线辽军长驱直入,过忻州、逼太原继续南下。东南面真定大营十万大军面对五万辽军骑兵被杀得节节败退,已退守赵州一线。眼看东西两线辽军渐成合围之势,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大半区域。易州是硕果仅存的战胜地,已成为敌占区的一座孤岛。

“他娘的,这些军队是怎么打的仗!”董统实在是想不通,人数占优又在本国作战竟还能败得这么惨。坐在指挥所里开会的人都有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怒,只可惜铁卫营人数太少,要不然定要再去打几个胜仗羞羞他们。

曹方叹了口气想说点什么?又轻轻摇了摇头,一付一言难尽的表情。确实,除了体制外的铁卫营,人人都知道宋军存在着多大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又轻易动不得,除了叹气又能怎么样。

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泄够了,徐诚忻才道:“别人怎么打我们先不管,现在易州城的局势,大家都说说看应该怎么办?”

众人一下子沉默了,经过这一仗兵力已经损失一大半,除去伤兵能上阵打仗的还不到三千人,青壮百姓也至少死了一半。城防、武器装备都需要大量补充,至于火器,就连炮仗都用光了,现在能用的只有弓箭、石块之类,铁卫营与普通的禁军已无差别。以这样的情况,随便来一支上万人的辽军,易州就凶多吉少了。

“守城!”董统一拧脖子,说道:“大不了再跟辽人干一仗,只要徐将军在,我就不信守不住。”这倒不是他拍马屁,徐诚忻领导弱势兵力硬将兀衍的三万大军吃掉,这一仗已经让所有人对他信服。在他们眼里,这位半路出家的徐将军已如孙武附体、孔明再世。

“城自然是要守的,但这城怎么个守法却大有讲究。”徐诚忻分析道:“我们虽然打了胜仗,但我们最犀利的火器已经消耗殆尽,否则再来三万我也不怕。如今我们兵不过三千,百姓又多是老病妇幼。易州城无险可守,一旦被攻我们须三面抗敌,城外没有护城河,内没有瓮城。更倒霉的是我们找不到可以期望的援军,一支支宋军尼马都是银样蜡头枪,没有一个可以指望的。”

徐诚忻越说大家心情越沉重,一个个紧锁头。刘武有些困惑地说:“我朝号称有一百余万大军,而辽人只来了十五万左右,这仗打得......”

“话虽如此,但我们也不是没有机会获胜了。”徐诚忻的话又让大家精神一振:“首先,辽军是在客场作战,就是在他们不熟悉的宋土上作战。难免会水土不服,天时、地利与他们不利。”

“不错!”吕大通说道:“辽人对这里的道路不熟,这里又多为山地丘陵,而越往南地形越复杂。他们的骑兵发挥不了最大的作用,攻城又是他们的弱项,只要战线一拉长,靠十五万兵力就是顾此失彼......”

徐诚忻欣赏地看了他一眼,道:“小吕分析得不错啊!做为指挥员就是要不停地思考分析战况,大家要多多向他学习啊!哈哈哈。”吕大通其实比徐诚忻还大几岁,但受到上级的当面表扬总有些不好意思的,不由嘿嘿憨笑几声。

徐诚忻继续分析:“其次,他们朝廷的是侵略战争,不得民心,我们是自卫反击,只要运用合理,老百姓必然会全力支持。老百姓的力量有多大,我相信大家也看到了,所以千万不要忽视他们,他们才是打胜仗的根本。”

“第三,也是辽军目前最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后勤保障。辽军打仗向来以战养战,虽是犀利却不持久,只要我们耐下心来跟他们打消耗战,辽人必退。”

刘武有些担心地说:“可是辽军占了我们不少城,城里的补给必定有些的,要是能再不丢城就好了。”

徐诚忻点点头,说:“这正是我最担心的,希望后面的官兵不要太窝囊,至少不要让辽军进展得太顺利了。不过......”他话锋一转,说:“指望人家总是太被动了,我们不能把胜利的希望都寄托在人家身上。辽军之所以能长驱直入,很大原因是他们搞突然袭击,又有汉奸卖国。等朝廷回过味来,大军一到,还是有得打的。”

曹方估摸着说:“朝廷的援军应该差不多动身了吧......”

战局分析得差不多了,大家开始讨论下一步的行动。易州还是要守的,毕竟这里的粮草辎重对战争的意义十分重大,而且一城的百姓也不能弃之不顾。所以下一步首先要做的就是巩固城防,以备辽人再来攻城。

一道道命令传达下去,军民不分彼此一起干活,清理通道、收集武器箭支、医治伤者、埋葬死者......易州百姓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换来了胜利,人们变得理智而又有信心,工作起来非常努力。这场胜仗唯一的好处是缴获了辽人的许多战马,这些战马都被铁卫营拉进城里养着。

经过二天多的恢复,易州城防终于恢复到最佳。徐诚忻命令军民紧守不出,同时又不断派出探子四处活动,力争第一时间了解辽军动态。

这天中午,徐诚忻正与诸将讨论守城方略,忽有探子来报:有一支约二千人的辽兵正押运着粮草从西北方南下,离易州至少有二十余里。

这支辽兵必定知道兀衍攻城失


状态提示:第105章 :易州战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