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仙侠修真>主神图书馆>第一百四十一章 义升行的末路

先,被火烧毁的厂房要重建,这事情原先就做过,不管重建建筑还是制作各种机器都不难,反而能趁此机会,将之前缫丝系统存在的各项问题解决了。

另一方面,在湖州和杭州等地的外地分行,也在趁机低价收购茶叶和生丝等。

这时候,根本没有洋行买办跟大贵商行竞争,根本没有对手,而且这些土特产的价格还比之前下降了一些。

今年的生意也就这样了,但明年,也就是1846年,还会有英国商船过来做生意,准备些货物也是好的。

别的不说,适当储备点土丝或蚕茧,供缫丝厂缫丝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赵大贵还有闲心做些其他事情,如研究丝绸的制造,以及用生丝生产更贵的熟丝等。

不管丝绸还是熟丝,价格比生丝更贵,中间的利润也更多,仿制西方的设备进行生产,利用中国便宜的人工和低廉的原料成本,是大有可为的。

另外,派人到山东等地收购生丝和柞蚕丝,到福建和湖广收购茶叶等,增加货源和货物品种,都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反正商行现在现金充足,也不是很忙,刚好把这些事情一并做了。

与此同时,抓紧时间让东方学院的学者们掌握英语和数学,又给商行伙计、造船厂的工人和学生们讲课开蒙,充实自己的根基,能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

大贵商行的掌柜和伙计们其实也是懵逼的,本来自家商行着火,损失了厂房和大笔货物,心里正哀伤呢,怎么转身就成为整个上海现金最多,经济状况最好的商行呢。

与其他商行无法套现的惨状相比,自家只是损失两间厂房,反而是非常合适的,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祸兮福所倚吗。

不过,一些精明的掌柜们却嗅出不一样的感觉来,这一切实在太过巧合了,好运到让人无法相信是巧合。

但是,这些人都是老成精明的人,都把这种疑惑埋在心里,绝不往外说出去。

十一月份,还只是小型洋行和买办行倒闭,十二月份开始,较大型的商行也相继倒闭,至少是停业不干了。

原先在香港的几家有实力的洋行,有破产倒闭的,有欠债逃跑的,也有虽然没有那么惨,但也欠了一屁股债,用各种资产抵债后离开的。

通商的五口中,宁波、厦门、福州的贸易一直做得不怎么样,如今更是凄惨;原先做得比较不错的定海,贸易量也在断崖式下跌,原先的几名英国商人都撤走,只剩下一名英国人还在坚持,算是千亩地里一根独苗了。

不过,就如今的情况来看,这位商人恐怕也坚持不了多久的。

上海本来有许多英国本土的纺织厂过来开设的洋行,一度做得很好,但此时也都关门停业,将手中的库存以低价处理,然后也都回归本土。

到了最后,鸦片战争后才到中国扩大市场的洋行基本都办不下去,几乎全部回去,只剩下旗昌、怡和、本号、宝顺、太初等鸦片战争前就在中国有较大规模的洋行,还在苦苦支撑。

这时候,最要紧的问题就是各家都没有金银等现金可用,只愿意用手中的货物换取货物。

举例来说,某位英国人手中有一批洋布库存,想以每匹一块五的价格出售(几个月前还是三元),然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位中国商人,愿意接手这批货;

但是中国商人只愿意用手中的茶叶或生丝兑换这批货物,而不愿意用现金,或者说他手里也没有足够的现金。

两个同样缺乏现金的商人,必须商讨很长时间,才能获得希望的货物,然后心中还要充满忧虑,不知道自己拿到的新货物能否卖出钱来,如果还砸在手里那就扎心了。

这时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双方要协商好交易后的税要怎么交。

没错,就算是物物贸易,要交的税肯定要交的,还要用金银等现金缴纳,因此两个商人又要商讨一番,讨论到底该由谁来缴纳关税,这中间扯皮的地方很多了。

总体而言,这就是个交易量比数月前下降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每个人都战战兢兢的市场,然后每个人都向其他人催讨未收货款,然后自己也被其他人所讨债。

(知了注:知了读史读到这一段,得悉英中两国的商人们为几两关税都要争论好久,还要互相讨债,也是感觉荒谬了好久的。)

赵大贵手里拿着一大堆现金,虎视眈眈地观察着市场情形,只想等到最合适的机会,以救世主的姿态降临市场,顺便并购那些自己眼红好久的资产。

“我们手中的现金还有多少?”义升行的林阿钦这段时间过得水深火热,心里乱糟糟的,明知道自己商行里有多少钱,还要跟底下的掌柜们再三确认。

“剩下不到三千元。”管钱的掌柜回答:“店里的掌柜、伙计们的薪酬可以晚,但明天就有一笔五万的货款要给付。”

“跟先前一样,商量好压后付款吧。”林阿钦烦躁地说道。

“是,东家。”掌柜心里不以为然,先前已有好几笔被压后,那些债权人越来越难以说话,其中有些人已经在蠢蠢欲动了。

不过,掌柜也知道现在的情况,除了压后,也没有其他办法可想。

“现在,有没有地方可以筹措一下资金,只要有个五六十万元,周转一下,这次危机也能度过去。

能不能跟外边钱庄问一下,利息高一点都没问题。”林阿钦想了想问道。

“恐怕很难,跟我们走得近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一章 义升行的末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