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1852铁血中华>第322章 狼来了(十一)
什么都不会让英国佬从我嘴里得到咱们军舰的秘密!”

韦泽知道丁汝昌的发言是参观前海军强调保密的结果。这种事情不强调也不行,中国远没有拉开和世界工业强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中国先进的只是一些理念而已,让外国得知了这种理念,他们可以很轻松的就追上来。

邓世昌作为炮兵指挥员的表现非常出色,战后总结会上,邓世昌针对津轻海峡之战的炮战有很好的总结。他比丁汝昌年轻,所以关心的是另外的问题,“都督,怪不得军校反复说,海军是国家重工业能力的体现,海军就是金子堆出来的部队。亲眼看到之前我完全不能想象一块钢甲竟然有这么多处理工序,这么多工序,这么多设备,一块钢甲只怕真得有同重量的金子那么值钱。”

这话触及到了韦泽痒痒肉,他笑道:“从整体而言,工业国就是靠大量的投资堆起来的。当然,工业国有能力完成这些研究,有能力开发出这些产品。如果是满清那样的农业国,拿出十倍的金子,它也搞不出一块这样的钢甲。”

丁汝昌对这个话题其实没什么感触,倒是邓世昌连连点头。邓世昌1849年出生在广东茶商家庭,当他7岁时开始在佛山上小学的时候,在学校接触的就是工业化时代的东西。他父亲是个很懂得跟随时势的商人,光复军重夺广州,他就让儿子。随着广州的快速工业化,邓世昌也算是跟着中国工业化一起成长的一代人。对于工业,年轻人自有他们的认知。

参观完了装甲生产厂,一众对人民海军更有信心的海军军人们就参加了研讨会。大家都知道海军的缔造者就是韦泽,不仅仅是出钱出人组建海军,包括装备、战术理念,韦泽始终引领着人民海军的方向。

丁汝昌17岁加入光复军,到现在已经跟随韦泽21年。为了摆脱饥饿与痛苦,邓世昌加入了韦泽的部队。跟着部队一步步走来,见到中国,见到家乡与亲人过上了以前闻所未闻的好日子。追随韦泽,服从韦泽的命令,是深入丁汝昌灵魂深处的东西。邓世昌这些年轻人却不太一样,挣扎求存是老一辈们的感受,对年轻人来说,在这个激烈变动的时代中得到韦泽都督的认可才是最有价值的事情。

丁汝昌是习惯性的听韦泽的命令,而邓世昌这些年轻军人则把自己在战争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变成了他们对更有效作战的基石,努力的提出他们自己的新想法。

“都督,如果能让炮口仰角更高一些,炮弹的落点就能更好。不过这就需要火炮的闭气比现在更有效,炮弹与膛线的咬合的更好……”邓世昌代表了炮兵提出了他们的看法。

听完炮兵们的期待与一些提出的建议,韦泽笑了笑,就让秘书把几份资料交给了与会的军人。丁汝昌看完之后一声不吭,这是兵器研究所拿出的火炮最新解决方案,正好解决了邓世昌方才提出的问题。

看着邓世昌等人喜上眉梢的模样,丁汝昌心里面只是叹口气。这就是他不喜欢这些年轻人的原因,他们有太多想法,太不稳重。自打跟了韦泽之后,丁汝昌的经验就是韦泽始终会走在大家前面。当大家还没弄明白遇到了什么困难,甚至还不知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韦泽就已经把解决问题的办法拿出来了。

虽然邓世昌这些年轻人有冲劲,在训练和战场上的表现很出色。丁汝昌心里面还是忍不住要说,“太轻挑!”

谈完了炮击问题,接着就是海战的队形问题。军人们都认为现在的作战方式并没有能够完全发挥出新式巡洋舰的威力。这种模式固然可以让自家军舰被击沉的可能降低到最低,却也失去了更有效的击沉英**舰的机会。

丁汝昌都快听不下去了,这群混账小子们居然敢指责韦泽的指示。现在中国海军就这么几艘可以拿上台面的军舰,击沉敌人固然很好,可采取激进战术导致军舰真的大量被打沉的话,拿什么来和英国佬继续作战。

只是韦泽笑眯眯的听着年轻军人们发言,丁汝昌也不好意思在韦泽面前站出来把年轻军人一通呵斥。如果丁汝昌这么做的话,他是在谁面前耍威风呢?

听完了这些之后韦泽告诉年轻军人,海军学院马上就会为这个开一个进修班,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丁汝昌几乎是无奈的看着这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再次走在了韦泽之后,他觉得很有必要好好的整顿一下这帮混账家伙的纪律性。

讲完了战役组织问题,韦泽提出了一个战略的问题。

“中英想继续战争,英国第一步就要把大舰队从日本撤到新加坡,我并不想阻止英国人这么做,我们也没有足够实力阻止。英国是一个很理智的国家,英国也是一个很讲面子的国家。所以过几个月,北海舰队就要和南海舰队联合作战。在南海与英国人进行真正的战争。到时候大家要奋勇作战,把英国佬的嚣张气焰打下去!把英国佬打回到谈判桌上来!”

“都督,这不是放虎归山么?”邓世昌忍不住问道。其他年轻军人们忍不住连连点头,英国大舰队的确有很强的战斗力,大家很期待能够尽可能给英国大舰队以沉重打击,至少要让英国的非装甲舰损失惨重,沉默个七八十来条才行。

韦泽笑道:“我觉得你们这话说的不对,和英国舰队比较起来,我们才是老虎。我们现在要抓紧做的是赶紧磨利爪子和牙齿,在不久之后的南海大战中把英国舰队彻底打败。我问个问题,


状态提示:第322章 狼来了(十一)--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