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大风之三国>第二百零八章 青州血屠

成者王侯败者寇,这普通的话中蕴藏着多少血腥!

智弦早有准备,甚至可以说是他挖好了陷阱等着士族往里面钻,而士族却是盲目的乐观,甚至可以说毫无准备,所以在智弦忽然暴起发难之后,绝大部分参与叛乱的士族都没有反应过来,鲜血和惨叫是这个夜晚的主旋律,此事后世称为青州血屠。

三天的时间,青州近半的士族族灭,只要还在青州境内,所有家族参加谋反的士族子弟被剿杀一空,无一幸免。青州所有仅存的士族纷纷龟缩在家中,派人向智弦表忠心,甚至为此不惜诛杀藏在自己家中的参与谋反的士族子弟。在家族的延续面前,其他的一切都是空的。

这场叛乱和平乱涉及到青州各地,涉及面之广,参与人数之众,简直骇人听闻,但让天下诸侯惊惧的是这场叛乱的平息速度,三天,只用了三天时间,这场足以颠覆整个青州的叛乱被评定,所有参与叛乱的士族被灭族,据不完全统计,被诛杀的人数多达五万之剧,青州的士族近半族灭,所有参与叛乱的武将、文臣全部被抓捕归案。

这样规模的叛乱放在天下诸侯任何一个诸侯的身上,都是足以覆灭自身的恐怖灾难,但智弦只用了三天就平定了一切,恢复了青州的秩序。智弦用实际行动告诉了天下诸侯,他绝对不是好惹的存在,想要对付他最好先好好思量一番。

在得知青州的消息后,袁绍的五万大军生生停住了脚步,没有了内应,五万大军对抗智弦的二十几万大军?袁绍可不认为此战会有胜算,于是取消攻打智弦的计划,相比于青州的强盛,公孙瓒犹如病入膏肓的人一般,才是更好对付的人。所以袁绍决定先收拾了公孙瓒,再来收拾智弦。

袁绍攻打公孙瓒,先是围困了公孙瓒一别将,区区一个别将,其兵力如何是袁绍的对手,但公孙瓒不肯相救,认为“救一人,那以后众人都会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战。”

这是为谁守天下?公孙瓒部将对公孙瓒极为失望,

袁绍一路上攻城拔寨,公孙瓒所部多望风而降,到公孙瓒的界桥别营是,武将思虑无法挡住袁绍的进攻,而公孙瓒又不肯相救,众人或降或逃,袁绍直接攻到易京。袁绍上架云梯,下挖地道,不断加强攻势,易京危如累卵,公孙瓒手下的将领有的投降、有的溃散。公孙瓒派他的儿子公孙续向黑山黄巾军求救,又想亲自率兵冲出重围,占据西南山,仰仗黑山军,切断袁绍军的后路。

长吏关靖劝谏道,“现在您的将士都各怀叛离之心,已无力再战,他们之所以能固守是顾惜他们的故乡老少,而把将军您当成主心骨,将军如能持久坚守,袁绍自然会退兵,四方军队一定又可以会合了。若将军现在弃易京而逃,军队会失去后镇,易京覆灭指日可待。将军失去根基,流落荒野,怎么成就事业呢?”

一直犯浑的公孙瓒这次终于有了点理智,于是决定不离开易京,等待其子搬来救兵,内外夹攻袁绍。这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而且这一战打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99年。公元199年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相救公孙瓒。公孙瓒秘密派人送信给公孙续,让他率五千骑兵于北隰之中,举火把为应,公孙瓒就从城内出战。

这封信被袁绍的哨兵截获了,袁绍将计就计,依照约定的信号点起火堆。公孙瓒以为救兵已到,领兵攻出来,遭到袁绍伏兵的痛击,又龟缩入城。袁绍加紧挖地道,一直挖到台楼下,先用柱子顶着楼基,然后火烧支柱,楼台也就随之崩塌了。公孙瓒无路可走,于是缢杀了姐妹妻子,然后引火**。至此,袁绍占据了幽州,兼并了公孙瓒的军队。

三月,曹c再次进兵南征,围攻张绣的根据地穰县。张绣据城坚守,曹c久攻不下。五月,刘表派兵援救张绣,准备断绝曹军退路,时有袁绍兵投降曹c,报告袁绍与谋士田丰等准备偷袭许都。曹c急忙退军,张绣随后来追。时曹c前有刘表军队拒险,后有张绣追兵,前后受敌,形势危急,于是命军士连夜凿险阻为地道,使辎重先撤,然后将精兵埋伏在后。

天明时,张绣、刘表等军以为曹c已全军撤退,倾全力来追。曹c伏兵俱起,步骑夹攻,大败追军,然后安全退回许都。

一直不甘失败的袁术又开始闹幺蛾子。

袁术遣使私授印信给丹杨宗帅祖郎等人,让他们联合山越,偷袭孙策,其势甚盛,孙策遂起兵进讨。不久,即平定宣城以东。赶走袁术所派的丹阳太守袁胤,迎接从袁术处回来的吴景担任丹阳太守。

这时,袁术之前任命为居巢长的周瑜,为东郡长的鲁肃,在孙策平定丹阳时相继弃官渡江来投奔孙策,孙策得知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r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lùn_gōng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

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周瑜引见鲁肃,孙策对鲁肃的才能十分惊奇,正准备任用时恰逢鲁肃的祖母去世,鲁肃送祖母的灵柩回东城安葬治丧。

同年,孙策又向汉廷贡献


状态提示:第二百零八章 青州血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