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大风之三国>第二百零五章 自杀的声音

杨奉、韩暹协助吕布击破袁术后,留驻下邳。当时徐、扬二州之间战乱不断,粮食奇缺,杨奉等军粮不继,想至荆州投奔刘表,吕布不许。当时刘备屯驻小沛,因徐州之事对吕布心存嫌怨。十一月,杨奉与刘备相约一同攻击吕布。刘备厌恶杨奉为人,想乘机除之。于是假装许诺,迎杨奉军至小沛。杨奉到了小沛,刘备于宴席间使人缚杀杨奉,将其军士据为己有。韩暹见杨奉已死,自己势孤力单,率十余骑奔并州,在途中被杼秋县屯帅张宣所杀,杨奉、韩暹二股势力遂告覆灭。

曹c在正月败于张绣后,舞y、南阳等地随即被张绣占领。曹c派大将曹洪率军进击不利,据守叶县。张绣和刘表军又不断侵扰,曹洪抵挡不住。十一月,曹c再次亲自南征。当时刘表部将邓济屯据湖阳,曹c率军进击,生擒邓济,随即乘胜转攻舞y,又大败张绣、刘表军,收复舞y。曹c将许昌以南的失地全部收复,率军回师许都,张绣等退至穰县一带。

在这一年,智弦势力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处于蓬勃发展期,颇有日新月异之感。同时在智弦的亲自督造之下,一直由数十艘楼船、舶、舸等组成的商队终于组建成功。这船队运送的货物的价值惊人,财帛动人心,同时这是智弦未来经济的支柱之一,不容有失,所以智弦经过再三考虑,最后认命赵云为水师师长之职位,认命精通海事的渔人、海盗为副官,管理具体事宜。同时挑选了一百个思想政治过硬的士兵,认命为大小官员,协助赵云管理水军。

就算如此,智弦依然不放心,又挑选了三十名暗卫,秘密安c在船队之中。命令他们监察船员的一举一动,除非遇到叛乱的危机,否则他们不能暴露身份。同时将所有出海人员的家属聚居在一起,给予丰厚的待遇照顾,如此种种才让智弦安心不少。也就在这十一月,大雪纷飞的时候,商队启程出发,将到新罗、扶桑、吕宋、并往东南亚行进,在东南亚掉头,经华夏沿海城市,绕一圈再返回青州。

这一圈,到底能挣多少钱,智弦心中也没底,这第一趟贸易之旅智弦更多的是想开辟贸易路线,同时祈祷自己的商队不会因为海上的自然灾难而覆灭。

海商船队出发,智弦心中带着期待,心情大好的时候,却有人来给他眼里掺沙子。

因为古代的交通不便,虽然智弦大修道路,但改善的依然有限,所以智弦的规定是所有太守,每个季度需要到前来向他汇报一次工作情况,智弦也将给予他任务或者指示。让整个势力按照他所想要的去运行,而不是各行其是。

在统治了青州之后,智弦之所以没有继续往外面扩张,一部分是因为袁绍不好对付,一部分是因为徐州是曹c必争之地,智弦不想和这两个人这么早就对上。但除了这两方面,他没有其他的攻略方向,所以只好将攻势转变为守势。更重要的原因是,智弦发现,哪怕是一州之地想要治理好也不容易啊。

是人都会有私心,是人都会有**,所以结党营私的事情根本难以禁绝。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士族就是最强大的地头蛇,在治理地方,官员需要倚重士族,才能治理好地方。这也就使得官员在某些方面需要向士族妥协,以获得士族的支持。不少官员甚至就是士族出身,出身低贱的官员很快也成为了士族的姻亲。

除非消灭所有士族,否则,士族干政是难以避免的事情。很显然,智弦他不能消灭士族,他不能这么做。因为这么做并没有什么意义。一来,就算他消灭了现有的士族,拥护他的追随者就不是新士族的诞生?二来,一个人是治理不了天下的,他需要人协助,也就需要分权,而这些人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士族,就是朝政的参与者和干涉者。

随着治理领地的时间越长,智弦越来越发现,治理领地的困难。虽然领地的方方面面蒸蒸日上,但是一心想要代表广大群众利益的智弦却维持的非常的艰辛。想要让整个领地完全依照自己的意志运转是极其困难的,同时也越来越明白,曾经自己所认为的这里一个国家,只要选择能吏、廉吏就可以的观点是多么的错误。

明明治理的才一个州,智弦的感悟却很深,自己只能决定自己的想法,不能主宰他人的想法,自己的整个势力,就如同一个人脑,每个有发言权的人就如同每个脑细胞,而自己就是意志,最至高无上的意志。单个脑细胞无足轻重,但是脑细胞组成的大脑却是自己的一切。治理国家的每个政策就如同一个人做出的每个决定,对个人而言,影响的是整个人的人生、命运,对国家、势力而言,影响的就是兴衰存亡。

打个比方,辍学还是奋发图强,高考报志愿、大学毕业的工作选择,在外奋斗还是回家乡靠公务员,等等就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每个人都会权衡利弊,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些选择至关重要,同样重要的是,做出了决定,是否能始终如一的贯彻执行。每个人都直到读书读好了,可以改变命运,但能坚持读书,不为游戏、小说、娱乐、早恋所惑的人能有多少?

身为一个君主,所要面临的诱惑更多,所能有的选择也更多。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利益和君主个人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人生不是游戏,无法将一切数据化,一切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得,无法做出明确的决定,一切都只能是主观臆断,而主观判断非常容易


状态提示:第二百零五章 自杀的声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