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四九八章 耳目一新(下)

荀彧抵达蓟城时,已是十月下旬。。。

一路上的走走停停,虽然用去了他不少时间,却也让他觉得收获很大,不虚此行。

或许是这一路上见识了太多惊奇,当荀彧终于见到高耸的蓟城南门时,反倒没有露出太多惊讶的表情。在他看来,蓟城既然是黄河以北独占鳌头的城池,又是刘虞父子崛起的根基,那么就算蓟城的大门修建的比洛阳城门还要高大,那也不足为奇。

荀彧可以无视蓟城的恢宏壮观,但十岁的曹植却是无法压抑兴奋之情,他迫不及待地拉着陈逸的手央求说道:“陈先生,您可以带我登上城门顶端的望楼看看么?”

陈逸笑着拒绝了眼前这个才思敏捷的少年请求,然后耐心解释说道:“曹公子不必着急,这里的城楼并非最高的地方,等你进了城,就会看见一座高的可摘星辰的楼,到时候我带你登上那座楼,便可以俯瞰蓟城全貌!”

“您说的可是摘星楼?”

“正是此楼。”

“太好了!这次来幽州,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摘星楼博览群书,听说那里面藏书数万册,要是昌邑能有十分之一就好了。”

小孩子说话,总是口无遮拦,那怕将来他会是七步成诗的大才子曹植,在十岁这个年纪上,也不会懂得大人们勾心斗角、相互提防和算计的世界。

陈逸将荀彧、曹植和曹洪安排住进了迎宾苑中,随行的卫队士兵则被安排住进北门附近的兵营内。到了蓟城,安全保卫的事情就得客随主便,两百名从兖州过来的卫兵可以在城内游逛,但必须遵守城内的法规,若是犯了罪,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外交豁免权。

作为此行访问最重要的一个地方,荀彧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内看遍了蓟城的大街小巷。燕京大学、幽燕书院、灅水工坊、北城牲畜集市、东城金市、南城书巷、西城布坊……拜访了许多名人,大儒郑玄、大学士蔡邕、名士管宁和邴原、天象大师徐岳、麻沸散的发明者华佗、伤寒论的撰写者张机……

荀彧出身颍川大儒世家,爷爷荀淑有“神君”之称,他本人也是仪容俊美,谈吐不凡,与蓟城名人来往之间,便建立起了友谊,获得北方士林的认可与尊重。

刘和也不担心荀彧会在蓟城喧宾夺主,还主动派了一些记者跟在荀彧的身后,将荀彧在蓟城的公开活动记录下来。然后登在报纸上面,当成对幽州最好的宣传。刘和就是要摆出开放的姿态,欢迎天下各地的有志之士前来幽州学习参观,除了一些涉及到核心机密的部分,其他的内容随便让人来看。如果幽州的发展能够对各州有所刺激和促动,逼迫各路势力做出政策调整,无论对于普通百姓还是大汉王朝,都是一件好事。

对蓟城参观访问完毕之后,荀彧将曹植留下。他则带着曹洪前往马城继续参观,陈逸继续一路陪同。

到了马城,荀彧如愿见识了幽州的屯田模式,还有幸前往流民安置营内一观。

幽州今日的蓬勃发展。有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日趋完善的流民安置制度,正是因为有了数百万的流民涌入,刘和才有了充足的劳力和兵源,才能把幽州带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现在幽州的人口数量已经趋于稳定。刘和不可能把各地涌来的流民全都安置在土地有限的幽州境内,所以就有了一个刚刚出台的“东北移民计划”。

初创不久的辽州,地广人稀。只要用心建设,在未来五年内接纳三百万人口根本不成问题。想要长期占据这么一块龙兴之地,最好的办法毫无疑问就是要移民。辽州的位置十分关键,如果不能被汉人长期占据,日后这里就会成为其他一些强横民族兴盛之地,最终危及幽州甚至是大汉的安全。

荀彧抵达安置营时,这里刚刚转移走五万流民,后面又有五万经过筛选的流民陆续将从幽州与并州交界的西线集中过来。这些流民在安置营内主要是接受观察和教导,懂得幽州这边的规矩,明白日后将要去的地方在哪里,去了那里要干什么,以及怎么干。

为了顺利完成今年的流民安置任务,辽州治中从事特意从襄平赶到马城这边,与刘放一起主持流民迁移的任务。

荀彧问刘放:“从这边迁移到辽州的移民有多少人了?”

刘放回答:“瘟疫结束之后,已经从白山城、集宁城、广宁、高柳、平城和班氏各转移了五万人前往辽州,趁着天气还没有到最冷的时候,接下来还有一批需要转移。”

“几十万人的长途迁移,如何做能到路途之中不发生意外?”

“我们在沿途设立了中转站,站内存放着粮食、药剂、衣物、被服等物资,可以保证流民在迁移途中不会饿死和病死。为了确保沿路安全,骁骑卫、镇北军、度辽军负责分段护送,北方的胡人现在自身难保,根本无力南下寻衅。流民在出发前已经编好了组,到了辽州会按组安置,这些组内安插有辽州过来的流民官,可以保证流民内部的秩序。”

“这些流民除了带着一张嘴之外,身无长物,到了辽州那边,你们又如何安置呢?”

韩珩回答说:“我们在辽西郡的阳乐、柳城、昌黎和徙河设立了第一安置区,在流民到达之前,安置区内已经修建起了房屋,屋内备有取暖用的石炭,还有过冬用的粮食和生活物资。流民到达之后,由各乡负责人把已经分好组的流民带到对应的地点,再跟各组的流民官确定本组负责人,也就是以


状态提示:第四九八章 耳目一新(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