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青春校园>臣权>402 东海风云四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在化学史上炎黄子孙是成果辉煌、业绩闪烁的,没有了通古斯人入关,没有了中华被入侵的耻辱,当然也就没有文化断层的现象。当然也不会有另一个时空的向西方学习。

其实作为穿越大众之一的庞煌,之前也没有了解到,其实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是这么伟大,抛出门户、出身之见,其实在化学中也不像自己想当然那么落后。在召见锦衣卫火器制造局成员时,他已经了解到,其实早在西汉时,刘安在他的《淮南子》中写到:“老槐生火,久血为磷。”这句话实质说的是磷的自燃现象。刘安在西汉时能发现这一现象,说明他对磷有所了解。而比西方德国的布朗特是在尿中发现磷的早了一千多年。

然后东汉时的魏伯阳、晋朝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等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很丰富的化学知识,不过之前都被作为炼丹之用,因为这些在儒家眼里始终是旁门左道,上不得台面,在利用不正当的基础上,甚至还会得到当政者的禁止,所以造成了这些学说始终在民间游走。

经过穿越后的恶补,再加上为了切实的贴近生活来教授学生,庞煌又知道了唐朝的炼丹家马和,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氧气的人。马和写的一本书叫做《平龙认》,书中谈到:空气的成分复杂,主要由阳气和阴气组成,其中的阳气比阴气多得多……马和还进一步指出:阴气还存在于青石(氧化物)、火硝(硝酸盐)等物质中。如果用火加热它们,阴气就会放出。他认为水中也有大量阴气,不过常难把它取出来。这种学说同样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

而火药不是宋朝的产物,孙思邈最早记录了黑火药的配方。他写的《丹经内伏硫磺法》对黑火药的配方就有记载,不过是在宋朝发扬光大的。

“石油”这个这个词庞煌在另一个时空是绝对不会忘记。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竟然是沈括在《梦溪笔谈》这本书中最早记载了石油的用途,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沈括第一个提出了“石油”这个科学的命名的。

这一切都让庞煌对于大明的发展充满了希望,但是在看完焦石献上的铜壳子弹时,还是忍不住的为他们喝彩,当初他只不过是随手画了一个大概,因为他对于子弹的了解。也只是限于网上的图片,但没有想到所造出的东西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这已经是现代子弹的基本雏形了,当然,威力限于火药的成分没有增加多少,而庞煌更多的也是给他们灌输的是霰弹枪的概念,在无法短时间内解决射程问题的情况下。只追求射击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初步成枪基本上在十四斤左右,枪身较长近四尺,有较大口径和粗大的枪管,这种枪不需要膛线。因为大明现在还没有这种工艺,所以较为简单,在焦石等火器制造局的琢磨下,接受皇上的建议,暂时定为手动转轮式的连发装置。

所谓手动转轮,一次性可以装填八枚子弹,间隙有卡槽,每发一枪用手转动至下一个卡槽,即可以再次开枪,就算是遇到了哑弹也没有关系。转到下一个卡槽即可。

射程大约一百步,准确度不高,但是由于是霰弹枪,所以也不需要准确度,这个重量若是骑兵或者步兵成群的拿着做集团冲锋用,那场面是极为恐怖的。

缺点就是枪膛内容易被污染,盖因火药杂质太多的缘故,每打三轮必须要用通条擦拭枪膛,否则就会有炸膛的现象发生,而且枪身由于所用材质的原因。现在炼钢的工艺还不完善,是将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冶锻的方法,以调节铁中的含碳量的灌钢冶炼工艺。故枪管的硬度需要加强,不过火器制造局已经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将枪管换成活动的,一旦连发到一定程度后,可以等冷却后将枪管栽下,换上新的枪管使用。

虽然是一个笨办法,但无疑是最有效的。还有一个就是火药爆发造成的热量,会烫伤转轮时的手,庞煌试过,至大一枪就有灼热感,这个问题在大家的讨论下也很快的被解决了,那就是手柄,虽然有些不伦不类,庞煌越看越像大号的歪把卡宾枪。不过总算是没有白来一趟。

剩下的问题,比如说火药改良和往半自动霰弹枪上发展,但是已经不妨碍大局了。更令庞煌感到满意的是,由于现在初期成枪子弹比较粗,所以通条也相对要粗很多,火器制造局彻底改变了枪膛通条的形状,平时有子弹时藏于枪柄之内,无子弹时刻拿出拧在枪管上,作为长枪使用,可作拼杀。

看完并演练之后,庞煌毫不犹豫的就肯定了火器改进的成绩,并请蒋瓛马上报给了皇帝朱元璋。当然朱元璋对于火器制造局成员一律封赏不吝。紧接着布置了在庞煌建议下所产生的关于制式生产任务。意思就是把枪支分解,交给不同的作坊按照既定的规格规模化生产,为了保证产量,甚至可以在奏请之后,将部分零件交与民间制作,由朝廷负责购买,比如说枪支的木柄和通条等等。

不过必须由火器制造局组装完成,子弹的制造也只能通过火器制造局内的作坊完成,泄密者形同叛国,这是灭九族的大罪,庞煌可不想为他人做嫁衣裳,就好像另一个时空说的那样,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乃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了催产作用。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


状态提示:402 东海风云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