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万万没料到何腾蛟会过来这里。
这些日子以来他的部将们都已经准备好往南京去“清君侧”,大家不愿意留在武昌同李自成作战。
黄澍更力劝他不要犹豫,尽快前去南京,举行“废立”大事,然后号召天下,回师“剿灭流贼”。
左良玉虽然有了七八分决定,可是还不免有些忧虑,因为自古不论是“兵谏”或进行“废立”大事,倘若名不正,便成了千秋罪人,且有灭族之祸。
他自己本来在一年前就感到体力日减,精神大不如前。只是为着维系军心,他没敢歇息,他心中明白,万一自己下去了,部将们立刻便会散了摊子,梦庚纵然手中掌握着一颗“平贼将军”印,由于资望不够,必定无力驾驭众将,众将迟早会各奔前程。
这次的举动也是众将拥护着自己才可以成行,如果事前泄露出去,那麻烦可就大了。
朝廷那边自己正在和马士英阮大铖打着马虎眼,可事实如何,何腾蛟一来就会知道。到时南京有了准备,胜负就难料了。
其实何腾蛟不大相信左良玉会干这种事,虽然说他知道这家伙的船队已经准备好了,但那极有可能是为了防范北面的闯贼。所以他决心去探个究竟。
总督府与里的亲信幕僚多劝他不要去,说是总督大人此去,因为他们觉得不管是传言也好,还是收到的张献忠的檄文也罢,左良玉都极有可能怀有二心。这一去必受左良玉胁迫,以后千秋功罪都说不清了。
然而何腾蛟认为,不去看一下便妄下结论,总归是不好的。
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入了虎穴,孰未可知。
听说何腾蛟来了,黄澍也是有些着急:这事是自己怂恿的,脱不了干系。
既然如此,那眼下最重要的是,看看能不能拖他下水!
黄澍打定了主意,便去求见左良玉。
恰好左梦庚也在,三人就一起商议起来。
“侯爷,我认为姓何的驻地这么远,还兼程赶了过来,定是发现了我们的意图。为今之计,只能把他也劝说到我们这一边。如若不能,也万万不可放任其回去!”黄澍一开始就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父亲!”左梦庚附和道:“黄监军说的有道理,而且我们翦除奸佞,是整肃朝纲的举动,不怕外人分说!”
“侯爷,一定不能让姓何的坏了我们的大事啊!”黄澍再次重复道。
左良玉也深知确实如此,他说道:“本侯自有打算,放心,东下清君侧之事势在必行,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你们不必担心!”
“侯爷英明!”黄澍奉承道。
“庚儿,走,我们去会会何腾蛟。大家也算是相识一场,他对我也有诸多照顾,不能弄得下不来台!”左良玉召唤道。
“是,父亲!”左梦庚答应一声。
“那侯爷,下官就先行告退了!”黄澍目的达到了。
“还要烦请监军多多督促将士们,万不可出了岔子!”左良玉又嘱咐一声。
“侯爷请放心,下官盯着呢!”黄澍忙不迭地应道。
“你去吧!”左良玉点点头:“我也要过去看看。”
“下官告退!”
黄澍走了以后,左良玉便带着左梦庚去见了何腾蛟。
何腾蛟急需知道答案,便单刀直入:“传闻侯爷欲往南京,不知可有奉诏?”
“奉诏?”左良玉也打算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他又停顿一下:“不过,不是皇上的。”
“哦?那是何人可以调的动侯爷?”何腾蛟倒是有些奇怪了。
“太子!”左良玉只说了两个字。
“太子?太子身陷囹圄,如何宣诏?”何腾蛟满脸不解。
“喏!”左良玉伸手接过左梦庚递来卷轴,转而送给何腾蛟:“这就是太子密诏,也是我去南京的原因!”
“侯爷,太子一事本督也知道,反驳太子为假的奏疏也已上达天听。但这兴兵马前去,恐有不妥吧?”何腾蛟并不着急打开卷轴,只是劝说道:“何况本督探知闯贼大军欲往东来,眼下已经过了长江,此系燃眉之急。如果侯爷这时率大军东下,岂不白白送了武昌给流贼?而那鞑子紧追在闯贼之后,怕是不久也要来到。流贼对其已如同惊弓之鸟,决非鞑子的对手。鞑子来到以后,将流贼或赶走,或消灭,之后就会以武昌为立足之地,东下九江,南去长沙。侯爷,你可曾深思熟虑?”
左良玉直言说道:“目前救太子,清君侧要紧。只要太子不死,奸臣清除,南京朝纲有了转机,消灭流贼,抗拒辽东,都有办法。南京混乱,乌烟瘴气,不惟不能消灭流贼,也不能抗拒鞑子。太子密诏你且看看,事情紧急,不可犹豫!”
何腾蛟展开卷轴,上面果然是写着求助的字样。但可不可信,他在心里打了一个问号:“既然有太子的诏令,那本督也有义务前去。侯爷不妨等本督回府处理一些事宜之后,再一同前往如何?”
何腾蛟决定使用缓兵之计。
可左良玉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何大人,本侯南京之事已经决定,今晚三更就要开船,请大人不必再回总督衙门,就留在船上,一同东去,共行救国大事,本侯也好一路上随时请教。”
左梦庚又补充道:“太子如今已经被捕人狱,在狱中受到非刑拷打,死去活来。倘若去晚了几天,太子必死于狱中。若当真如此,大人将何以报大行皇帝天高地厚之恩?”?
末了,左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