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润到最后还是从了晨光的要求,挑了一个最受瞩目的时候,让人将箬安里闹事的学生全部抓起来,下狱,狠狠地惩治一番,关了一个月之后才放出来。
因为他突然的举动,在那之后,不管是朝堂上还是民间都异常的安静,尤其是两个当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老臣顶风而上,非要将晨光为难个彻底,被晨光捏了个“祸乱国本”的罪名给阖族灭门了之后,更是无人再敢在背地里给晨光使绊子。
龙熙国的大臣们心里打的是什么主意,晨光很清楚。
在晨光那天来找沈润,对沈润说了一番话之后,沈润就知道,那些大臣输定了。
龙熙国大臣们知道,龙熙国人多凤冥国人少,凤冥国人要想继续维持龙熙国这一边的国家运作就必须留着他们,单凭凤冥国人是治理不来的。晨光削减衙门开支让龙熙国官吏极是不满,他们仗着晨光碍于情势不能大规模处置他们这一点故意煽动出乱子,一是想给晨光的治理增加难度,让她明白独断专行在龙熙国的环境下行不通。同时也是在试探晨光的底线。
在龙熙国,君主若想顺利执政,霸权行不通。不知从何时开始,龙熙国的朝臣们开始结成一团,在帝君的想法与大部分朝臣相悖时,朝臣们会暗中形成一股力量与帝君对抗,这是龙熙国朝堂的现状。
虽然帝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可这并不代表皇帝能够为所欲为,从好的方面看,这样可以杜绝许多帝君的错政,不好的方面就是,也许那是将能够打破现状的变革扼杀在摇篮中。
并且明明是皇帝,实际上却受到了挟制。
但龙熙国的大臣们却不这样认为,从很早以前龙熙国大臣们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虽然帝王手握皇权,可朝臣们是辅政的存在,龙熙国不能没有帝王,同样,帝王也不能没有他们这些大臣。在他们的心里,“水能载舟”这句话中的“水”指的并不是龙熙国的百姓,而是他们这些手握重权的朝臣。
龙熙国和凤冥国的执政环境不同,龙熙国的朝堂比凤冥国复杂得多,而且这样的环境已经存续了上百年,并不是那么简单全部杀光了就能解决的。若是杀光了就可以,皇帝都死了那么多代了,也不会还是这种现状。
在沈润登基后,隐忍数年,他已经尽最大的能力净化朝堂,若是从前那些老狐狸还在,晨光今天遇见的就不是这么低级的花招了。
箬安的官场已经习惯了在新君上任想要大刀阔斧改变朝堂时给新君一记重创,以免被新君小瞧。
这些人做惯了,在晨光掌权之后,这个习惯被他们用在了晨光身上。
晨光看透了他们只是因为不甘心想要给她一个下马威,所以没有狠动他们。
当知道她做出这个决定后,沈润又一次觉得她真狡猾,既然她暴虐,就该暴虐到底,把闹事的全杀了,激起民愤,让贵族们因为愤怒丧失恐惧人人自危而产生反抗心理,到了那个时候官加民一块反她,她是斗不过的,首先龙熙国人比凤冥国人多,其次凤冥国经不起二次内战。
现阶段,因为战时龙熙国战败,龙熙国人只是恐惧她、对她不满、想给她使一点绊子,就像晨光自己说的,龙熙国人已经被打怕了,可他们又不甘心,被打怕之后短时间内他们是不敢光明正大地向她宣战的,于是他们的报复就只剩下了扭曲的以刁难她让她焦头烂额为乐,用这种方式去满足自己的不甘心。
他们利用了现阶段龙熙国人全体对凤冥国人的反感,煽动年轻热血的学生。那个年纪的孩子就像是没有痛感的虫子,并且一个倒下去千万个站起来,甚至他们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站起来,只凭热血他们就能站起来,他们就是如此奇怪且不可理喻。
卑鄙的狐狸们利用了这些炽热鲜活的血液。
这是一场心计战,所以晨光回了一场心计战,她把沈润拉下了水。
削减财政对现在的凤冥国来说是非常正确的做法,因为战争消耗过大,为了维持日后的稳定,必须从现在起未雨绸缪,进行精简。裁撤尸位素餐的官吏更是合情合理。
可是这触碰了许多人的利益,因此遭到反对。明明是因为被动了利益所以反对,这些人在煽动其他人时,却用上了民族矛盾,他们将私人利益被剥夺说成了是凤冥国人对龙熙国人的打压,说这是凤冥国人要将龙熙国人变成奴隶的第一步。
于是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散播在各个学院中对凤冥国人的仇恨论,一看就是有人在背后指使。
于是晨光拉出了沈润。
作为龙熙国帝君,沈润被迫站在了晨光的这边,于是,龙熙国人对凤冥国人的仇恨就没有了。因为皇帝都和凤冥国人站一起了,一群庶民再闹腾下去,不是反凤冥国,而是在反朝廷,那样他们就不是在敌人的霸权下忍辱负重伺机反抗的英雄,他们只是一群反朝廷的反贼。
幼稚的学生们在牢里被狠狠地教训了一番,之后乖乖地回家去,那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持观望态度任由自己家孩子出来胡闹的贵族们象征性地又把孩子打一顿了。
这举动就是明确地表一个态度。
至于两个在沈润站位之后还冒出来在朝堂上大放厥词的人,晨光当天笑嘻嘻地应和没说什么,七日之后,这两个人便被捏了多项罪名,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乱国罪”满门抄斩。
在温柔地接招并给予聪明的回击之后,她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