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大明之崛起1646>第32章 坩埚钢

苏承羽打开信筒取出密旨,只见朱聿键对他前几日奏请的事情均作了回复:

一、改军制,取消龙卫新军士兵军籍以及增加伤亡抚恤之事。

准了。

二、龙卫营增加指导使并给予品阶之事。

准了。

三、建立宣教府,临时增加备九品品阶,授予宣教官。

准了。

四、由琳渼接管赣州军器局之事。

朕会传旨赣州军器局全力配合你,但全盘接手,朕担心会影响你龙南练兵。

五、取消工匠匠籍,改为工匠等级评定之事。

暂不取消匠籍,先推广匠级评定。

应该说隆武还是很配合的,像增加备九品一事,他几乎是硬按着内阁通过的。苏承羽心道:“这个皇帝除了没兵没钱之外,其他方面真的无可指摘。”

有了隆武肯,很多事便可以着手去做了。

这第一件便是建立宣教府的事情。

此时的大明,内忧外患交困。军人没有军人的样子,荣誉感荡然无存,打仗鲜有胜迹,军官欺压士兵,士兵抢掠百姓,明军对人民的伤害可以说不亚于清军。

特别是前弘光朝的江北四镇数十万大军全部降清,更是将明军形象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文官贪污腐败成风,望清而降。在腐败、错误税制的联合迫害之下,自耕农大量破产,苛捐杂税横行。加上李自成等流寇和剿匪的明军反复蹂躏,华夏大地已是一片狼藉。

人民对朝廷失望透顶,没人相信大明会好起来,甚至还有人盼着满人来“拯救”自己。

仗打输了不可怕。以大明的底蕴,组织上百次战役都不是问题,但如果人民对朝廷失去信心,那就真的无力回天了。所以当务之急是拯救社会信心!

作为后来人,苏承羽最清楚宣传的重要性,主导了宣传才能左右舆论走向,重新提振人民信心,不至于让失败情绪失控蔓延下去。

这宣教府就是他酝酿已久的宣传攻势,各项事宜早在他未到龙南之前便已规划好了。

现下得到隆武的肯,他次日一早便驱车去找知县王克谦。虽不能给其看隆武密旨,却可以口述设置宣教府的事情。

王知县早上刚收到吏部下文,让他配合在龙南建立宣教府一事。是以他听苏承羽这么一说,便立刻道:“有需要下官做的事情请殿下尽管吩咐。”。

“有两件事情得王大人帮忙。”苏承羽道,“一是宣教府得有个署理公务的地方。二是需要您帮我将宣教府遴选官吏之事公诸与众。”

王克谦立刻点头应承下来,当下便唤来相关人员着手办理。

苏承羽交待了宣教府的事情,便立刻赶往烧制坩埚的瓷窑。

这次比较幸运,坩埚烧制得非常完美,平整光洁,找不出丝毫的裂纹。他忙让工匠将烧制的时间、温度、冷却方式的细节写在纸上交给他,这都是珍贵的技术资料,估计连同坩埚配方拿去英国,至少能卖一两万英镑!这个时代的一英镑大约价值二两多白银。

等坩埚被小心翼翼地运抵铁场,地炉已完成了干燥,鼓风机在驴子一圈圈的推动下也吹出了强有力的风。

苏承羽当即吩咐试点火。

工匠们先用燃烧的炭火铺在地炉底部,然后开始在上面整齐地摆放焦炭,待一层焦炭被引燃,再铺下一层。

等焦炭铺到了设定的高度,坩埚被两名膀大腰圆的工匠用特制的“大钳子”架到了焦炭当中的坩埚底座上。

仅坩埚预热就出现令苏承羽抓狂的情况——没有温度计!只能靠估算了。他心中轻叹,古代工业果然全靠经验主义啊。

待苏承羽感觉温度差不多了,便指挥工匠将事先备好的铁块小心放入坩埚里,然后加入石灰、铁矿渣等造渣剂。

剩下的就是盖上锅盖,加大鼓风量,静等结果了。

大约一个时辰之后,通过坩埚锅盖的观察孔可以看到,锅内的铁糊逐渐变成白色,苏承羽知道,距离铁块融化已经很近了。

众工匠们好奇地看着这一锅奇怪的东西,虽然东家说是在炼钢,但他们谁也不信这么一个焖锅加闷炉子,还添了好些石灰、矿渣之类奇怪的东西进去——他们以前只有在冶铁时会加一点石灰——真能炼出钢来。

苏承羽当然也没办法跟他们讲解诸如fe)=+5fe之类的反应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铁之所以没有钢的机械性质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s硫和p磷这两种混在铁里面的杂质造成的。尤其是中国的铁矿石,含硫特别高。硫、磷会导致铁易裂、易碎,降低铁的抗冲击性和韧性。同样一块铁,脱磷脱硫之后就会立刻变得坚韧耐用。

传统的炼钢手段就是因为不能烧融铁水,导致铁块中所包含的硫、磷无法和外界接触,所以很难用化学反应的方式将其剔除。

而眼下苏承羽能将铁块烧至液态,使这些杂质有充分的机会接触到石灰等造渣剂。造渣剂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和杂质反应,使硫、磷附着在造渣剂上析出。

当然,由于坩埚炼钢使用的锅是石墨制成,大量的碳会争抢和造渣剂反应,导致脱磷脱硫效果下降,但比起靠反复锻打氧化表面磷、硫的传统手段,那效果就好得多了。还有一些大颗粒的杂质诸如矿石渣之类,在铁熔融之后就会自动浮在铁水上面,清除效果绝佳,这也是传统锻打方式绝对做不到的。

此外锻打制钢的方式会造成钢制品存在沿锻打方向的细微缺陷,以


状态提示:第32章 坩埚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