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蛮族战皇>第125章 治理之道

作为铁木真,为人之道,亦有不同前史之人很多,至少在认知上不敢苟同它的蒙人为贵,汉族和色目民族为轻的道理。

但是说到治理是一个统治集团对国家资源的整合和统筹规划,如何开发,如何利用,如何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次才是一门管理艺术。

此前我在蒙古大都的道观里轮道时,来这里听道法的几十个蒙族贵族都是听过山河治理的。

管理一个国家,就是要让经济繁荣,治安和谐,民生安乐,教育出人才,知识产技能......

一旦有不合理的事情出现,就要体现行政职能。就要彰显管理的管理力度和水平,这就是一种德能。

为官为民都是一样的道理,仅仅是管理和负责的范围不一样。

前者为公,后者为私。事情无巨细之分,必须要有一种做事,做人的责任,毕竟行事做人,可大可小,

治理有效,管理有方,是指针对一个事情有作为,有手段,有效能,有结果。

清官断明案,昏庸乱人心。

治理地方时,就是要有一种心境,一种能力来实施体现行政效能。

但是我和在场围坐在老君殿上的一群蒙古王候,三公六卿们,主要谈到的是人活着,不要去舍本逐末,把各种世俗贪恋看得过重,体验了就过了,沉迷是一种自毁,能觉悟和不时自醒的人,才是得道之人。

在坐的拖雷,忽必烈,元朝的蒙古人,汉人官吏,都是感慨颇深。

从皇室开始,后宫就不搞众妃子林立,家具陈设一律从简。

即使是书房也仅仅看见书架好文房四宝,其余的贵重珠宝饰物摆件一律都是没有的。

生活简单,作风简朴也是治理地方时,民众眼里能看到的一个为官事实。

出门布衣简从。

我铁木真推行,出门不远,能不坐车马的最好步行上街,既可以锻炼身体,顺便体察民情到处看看路边商铺的生意如何,也能听到民间很多管理问题和山河治理问题的言论与评价。

这是贴身与民,治理为民的一种方略。

脱离现实,与民生背道而驰的一切为官的高调作为,都是蔽塞自己的视听,远离大道人心的举措。

它关起门来说管理,远离山河谈治理,科学么?

管理哪里?治理那处?岂不是无獐打野,毫无方向?

平时我出长生馆,就独自步行在元大都正街时,和民间贩夫走卒并肩而行,和街边孩童一同嘻戏,渴了就在路边茶摊买一碗茶水。

饿了就在路口一边的烧饼摊位,取一只燃饼(吹饼、锅盔)塞进嘴里就吃。丢几个小钱,看到人世间的繁华,到处穿行,感染世间俗人之气......

这个世界其实它就这样简单。

它自然存在,芸芸众生安乐它并不复杂。

但是有一群别有用心的人来了此后,这世界,很简单的一切,就被人为的弄得遗产复杂。

毕竟他们不劳作亦想得衣食,不奉献,亦想锦衣玉食位列人群最高之巅。

这才是一个社群,一个集团需要管理和治理的症结所在。

不摒弃如此低俗,排斥这种掠夺、恶臭品行,行事做人不讲素质的一种原始固态形式,人类社会的正气不得彰显。

所以,什么叫低俗,什么叫恶劣,什么叫卑鄙与无耻,首先我们要让民众都有一个清楚的界限。

对民众的教育,其实就是过去的历代王朝,所谓的国家,一个立足现实的根本文化基石。

过去的人从不缺少教育,耳濡目染的都听到了做人要如何的诸多标准。从小到大都看到很多恶人行事的报应,听到很多好人的故事。

封建统治者设立三纲五常,建立各种道德基准,并且以此立法。

对人的思想,还有礼义廉耻的教育,如果是形式上的,不讲究事实效果的,那么最终它的体现不会是在小事上,而是在大事上出乱子。

毕竟不受教育的小人,它最终是朝着捞取大权,谋取暴利而去的。

它最终会触摸到国家权力的把手,会谋夺国家经济大权的位子......他最终会得势,势必会祸国殃民......

事实上我们此前列举的,都是这种势力小人的嘴脸。说到他们,我们自身都低俗......毕竟他们传递的都是很丑陋的内涵。

他们是如何混迹到我们好人当中的?如何顺利的夺去了权力之位的?这是很多王朝设立典籍,派学官考问的一个缘由问题。

其实对人的管理,对自然物理地貌的治理,都是需要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观来论现实。

不懂得现实,就不会治理现况。

不在过去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我们没有依据和参照物来体现我们的正确性。

为何说军事,谈历史,其实我们就是在学管理,学治理,学这做人的道理。

如果我们的行政管理人员,是从来不懂得华夏历史,不喜欢看历史、军事故事的人,红楼、三国还有水浒、金庸的武侠都不看的。这种人势必就是个废人,庸人,做事绝对没有成效的人。

因为......他不读书,不可能懂得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也亦不懂得人情事故,他做人都没有正、负概念,做事,哪来基准?

即使这种人把所有考卷都答题得到100分,他做官,绝对是一个贪官,做人绝对也是一个废人,他不过是试题机器测试出来的答题机器人。

这种把形式上的一种能力考证,变成求官的一种机械程式手段


状态提示:第125章 治理之道--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