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一众刚入华阴郡,身为右相的李林甫便不见了,李林甫近来虽被李隆基逐渐疏远,但毕竟还是百官之,封禅时尚需约束百官,领百官朝拜,此时不见了踪影未免有些不合时宜。
李隆基正在心中纳闷,准备着高力士前往处理此事时,他和杨玉瑶所乘坐的龙辇之外却突然响起了一阵纷乱之声。
“外面生了何事!”
因为寻李林甫不见,李隆基心情正烦闷,如果听得外面嘈杂之声,心情越是不佳,对着外面的侍从呵斥道。
“呃!”
“有刺客!”
“保护陛下!保护皇后!”
李隆基的呵斥并没有让原本嘈杂的外面变得安静,反而越的混乱了起来。
李隆基听着外面的响动,哪还不知道生了什么,心中一下子紧张了起来,毕竟现在的他早已不是三四十年前那个可以和武家,和太平公主拼死相博的李隆基了。
那时的李隆基敢带着数千禁军攻打玄武门,敢在不利的形势下和太平公主刀兵相见,可现在,几十年养尊处优的皇宫生活早已让他的身体变得虚弱,不复曾经年轻时的魄力,面对一场刺杀都显得惊慌失措。
果真是人越老越是畏惧死亡,他看着父兄姐妹,看着姚崇、张说这些曾经辅佐他的臣子相继死去,他的心里早已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传陈玄礼和靖王来见朕。”李隆基虽然紧张,但毕竟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片刻的慌乱后他便立刻缓了过来。
陈玄礼乃龙武卫大将军,总掌左右龙武卫禁军,也是此次西岳封禅的防卫事宜的负责人,传他过来自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倒也在情理之中,不过他传诏李瑁地旨意就有些其他的用意了。
李瑁虽为天策上将,名义上的武臣之,但他对南北两衙的卫军都没有直接的指挥权,传他过来于局面并无什么益处。
其实李隆基传唤李瑁并非是为了处理眼下的局面,而是为了确定李瑁有没有参与叛乱。
李林甫刚一反常态地消失,此处便来了刺客,李隆基用鼻子想也能猜出此事与李林甫有关。
不过李林甫毕竟不是皇子,也无大义在身,他一个人恐怕掀不起多大的风浪,他必定需要有皇子与他配合。
而李瑁军功显赫,在长安城和军中颇有威望,而且在现在的长安城中,镇守宫门的右威卫大将军,蓟州侯李光弼正是李瑁忠实的党羽,若是李瑁参与了此次叛乱和李林甫里应外合,那李隆基的处境就非常危险了。
所以李隆基得知叛乱的第一时间便是想确定李瑁的情况,就算李瑁没有参与其中,他也要将李瑁捆在自己的身边,以防万一。
不过叫李隆基能够长舒一口气的是李瑁并未参与到此次叛乱中,而且刚刚李隆基的传诏后,李瑁便带着南霁云和一众靖王府亲卫赶到了李隆基的銮驾前。
“儿臣李瑁拜见父皇。”李瑁曾因南诏军功被赐剑履上殿,故而在李隆基的銮驾前也不必解剑,他在南霁云的护卫下手按着承影剑,小心地提防着四方,躬身拜道。
李隆基听到李瑁的声音,心中顿时大定,知道李瑁必然没有参与此事,于是微笑着欣慰道:“瑁儿请起,有我李家麒麟儿在此,朕无忧矣。”
李隆基一副父慈的样子,李瑁自然也要做出子孝,论演技,李瑁也算是炉火纯青了。
李瑁立刻豁然起身,面色激动地拱手保证道:“父皇放心,但凡儿臣尚在,必护佑父皇左右,不叫贼子伤父皇一根汗毛。”
自打得知叛军来袭的消息,李瑁便在外服上罩上了明光铠,刺目的阳光之下,明光铠光滑的甲面熠熠生辉,再配上李瑁那张英俊的脸庞,很有几分英武之色,和李隆基苍老颓然的模样形成鲜明对比,看地龙辇内的杨玉瑶也是心头一颤。
华阴郡位处关中,距离长安也不过数百里,乃是实实在在的大唐腹地,此处来了贼人,想必规模不会很大,片刻便该被击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瑁却现喊杀声越来越近,显然叛军又往此处推进了不少。
“来人,你即刻去前方查视,我要知道战况如何?”李瑁久经战阵,听着声音似乎有些不对劲,连忙唤过亲卫吩咐道。
“诺。”李瑁的亲卫也都是跟着他一路尸山血海杀过来的,立刻理会了李瑁的意思,亲卫躬身领命下去了。
过了片刻,靖王府的亲卫便回来了,不过他并非独自一人回来,和他一同回来的还有龙武卫大将军陈玄礼。
“叛军势大,还请陛下和娘娘回避。”陈玄礼方一走到龙辇前便俯身拜道。
李隆基面色一惊,还没想好怎么问话,李瑁便已经开口问道:“什么?此乃关中腹地,距离长安也不过百里,龙武卫个个悍勇,哪里来的大军能够击败龙武卫八千精锐。”
如今的大唐虽说因土地兼并的原因导致府军制度败坏,府军十不存一,但龙武卫却是禁军中的禁军,虽养尊处优,但架子还是在的,怎么可能如此不堪一击?
陈玄礼听了李瑁的问询,立刻回道:“回禀靖王殿下,看对方的战力,至少有两万边军。”
边军?
李瑁的眉头微微一皱,问道:“近来并无边镇大军进京,何处来的两万边军?”
陈玄礼解释道:“看武器应该是朔方的。”
“朔方来的边军?”听着陈玄礼的话,李瑁越的不解了。
朔方节度使由杨国忠兼任,如今杨家正得势,怎会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