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的突击战术的广泛使用之后 齐军正在一点一点的收复失地 秦军观察团屠睢觉得齐军能够收复失地 主要原因是在于燕军士气低迷无法形成战斗力 对于手枪的使用屠睢片面的认为这是燕军在找借口掩盖自己的无能的表现 也正是这种带有偏见的看法让半自动手枪并沒有在秦军中及时的提高认识
相反 齐国对这种武器极为喜爱 因为这种手枪要远远比转轮手枪强悍 而且其连发射击的那种快速射击感觉让齐军士兵感到痛快 只要连续快速扣动扳机子弹犹如雨点一般射出
为了达到连续射击的效果 齐军士兵还琢磨出了一种连续射击更换弹匣的做法 这种更换弹匣的做法非常像现在的半自动武器那样更换弹匣 说起來有些神奇 那就是枪膛内还有一发子弹的时候就退出弹匣然后迅速更换另外一个弹匣 这样一來就达到了连续射击的效果 不过这种射击方式是需要士兵舍弃格斗使用的短剑 不过这非常值得使用
这种手枪很快就齐国大规模的使用开來 在整个七月份齐国就一次性采购了七千多支 而且随后的订单也非常的多 不过这种手枪走私价格比较昂贵 到了齐国之后的价格达到了一百半两一支 送五十发子弹 这样的高价格让齐国不得不研究拆卸仿制这种手枪
而齐国的兵器仿制作坊也开始盛行起來 子弹由于使用了特种装药 沒有一定的化学基础和工业机床设备无法完成仿制 而对手枪 特别是普遍装备的这款半自动手枪却可以大量的仿制
齐国这种普遍装备的手枪是文阳兵工厂射击的手枪17式手枪 这种手枪握把呈一百五十度 非常适合人体机能学 枪身采用冲压技术 显得非常的结实耐用 而且 零部件也少 拆卸之后只有五十三个
使用平头厚叶片准星和正方形或矩形缺口照门组成的枪用机械瞄具 这种瞄准具基本上不怎么使用 因为这种枪是近距离使用 而且使用的时候只要保持手臂伸直 基本上就能依靠感觉射杀对手 而且非常的准确
该枪采用单动发射机构 只能单发射击 它的击发与发射机构由击针、击针簧、击锤、击锤簧、阻铁、阻铁簧、单发杆、扳机连杆、扳机组成 其中 单发杆是一个杆状件 与阻铁装配在一起 它既可上下做直线运动 也可与阻铁一起绕轴回转 其下部有一凸耳 套筒复进到位后 单发杆上移进入套筒的缺口内 凸耳与阻铁啮合在一起 这时如果压紧握把保险并扣扳机 则可释放处于待击位的击锤 如果套筒未复进到位 单发杆被套筒压下 凸耳则处于阻铁下方 与阻铁脱开 此时虽压紧握把保险并扣动扳机 则不能释放击锤 单发杆除有上述作用外 还可避免扣一次扳机形成连发 保险机构正是作用于击发与发射机构 才能实现全枪的保险
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 也正是这样的优点存在 让这种枪可以大规模的仿照 秦国并沒有限制钢材的出口 相反为了赚取更多的钱财 一些特种钢材不计后果的进入六国市场 从点一钼钢板到无缝铬管 除了沒有一些机床设备 秦国几乎都把这些能造枪的材料都出口给了六国
与其花费大价钱购进成品 不如购进原材料进行仿制 这就是齐国人最初的想法 他们买进不同的材料 熟练的工匠依靠一双手的手感用锉刀 锤子 磨砂轮等看起來非常原始的工具仿制那些拆卸开來的手枪零件
“小心点不要刮透了 ”一名工匠给自己的徒弟嘱托道 为了制造手枪的套筒 齐国工匠使用了砂轮打磨出一道轨道 然后使用凿 刻刀进行刮 最后使用磨砂打磨抛光 这样一來就初步具有了秦国那种冲压机件的效果 秦国制造的这款17型手枪最初使用机加工和切削工艺 后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才改进为冲压工艺 材质由原來的钨钢改为普通优质钢 枪管采用冷冻处理使得枪管更加耐用
而出口给六国的钢材中恰恰有这样的冷冻钢管 而且口径都和17型的点五零口径一致 这样一來通过完全手工仿制就能制造出一把一模一样的手枪
不过一些材料齐国还是无法做到的 比如采用塑料的防滑握柄 齐国无法搞到这样的材料 他们还不明白世界上还有还有这样的材料能够搞出來 不过 一个简单的防滑握柄难不倒齐国工匠 工匠们采取了另外一种材料 薄木片或者是竹片來代替
在花费了一天半的时间仿制出第一把17型手枪之后 齐国的工匠开始尝试性的大量制造 秦国使用机械可以一个工时内制造出一把手枪 而齐国工匠却要花费一天半的时间 这显然还达不到大规模量产的规模
齐国工匠开始大量招收学徒进入作坊加工这种手枪零部件 然后这些零部件进行合格测试 最后进行组装 标准化生产在齐国并不新鲜 在女工缝制那些飞艇气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齐制长度单位进行生产
齐国工匠也对秦国的17型手枪尝试性的改进 主要是弹匣方面 八发弹匣对于战壕内的短兵射击显得有些非常的不够 所以 齐国工匠简单的将延长了手枪弹匣的长度 延长之后弹匣由原來的八发弹改为十三发弹匣 但弹匣的装弹模式依然是单排模式 不是双排模式 双排模式可以大大缩短弹匣的长度 这样可以使得使用者手中的手枪不用显得那样的突兀
不管怎么说 齐国正在想尽一切办法挖掘他们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