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穿越重生>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第481章大地震中的日本

第481章 大地震中的日本

穿越者如何向“古人”证明自己是穿越者?

最好的手段,就是当神棍,预言一些无法用人力“创造”的“天灾”,比如说地震。

对于装神弄鬼的神棍们来说,如果他们能准确地预言地震的发生,要收罗信徒实在太容易。

对于日本这个地球上地震发生次数最多最频繁的国家,尤其如此。

历史上,日本在二战结束前后四年,总计发生烈度在六级以上的大地震多达四次之多。其中震级最大,破坏最严重,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就是1944年十二月七日,在日本中部的三重县纪伊半岛近海发生了7.9级大地震,这一场大地震危及名古屋、静冈县、长野县和歌山县等大部分地区,并引发9米高的海啸,横扫日本中部沿海地区。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纽约时报》在第二天的报道中说:“这一场地震,让地球摇晃了整整6个小时”。

这场地震发生在1944年12月7日下午1时36分。9个月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日本设名古屋的烈风战斗机生产线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数百架正在制造中的烈风战斗机因此而报废。

日本海航最强的活(蟹)塞战斗机因此而流(蟹)产,烈风战斗机不能和美国海航最强的末代活(蟹)塞战斗机f8f熊猫对抗,一直是许多二战军迷引以为憾的事。

但这个位面,这个遗憾不会发生了。

到1944年十二月七日为止,整个日本本土仍然一片太平,自从近两年前东京被美国舰队偷袭炸了一次后,就再没有落下过一枚炸弓单。

而日本方面,早在“大和抚子”诞生后不久,就得到了名古屋地区会在未来发生超级大地震的警告,而后几年日本在工业建厂和布局时,就有意地尽可能地避开名古屋。

而到了1944年。化身大和抚子的李华梅更在年初通知日本政府地震将要发生的确切时间。

而到了当年十一月,日本政府向名古屋一带的市民发出未来的地震警报,而后名古屋沿海一带所有的船只,都提前撤离。以避开地震后将会产生的大海啸。

放在后世,各国地震学家和政府最头痛的事,就是没有人敢承担“误报”地震的责任。中国的海城地震所以名垂青史,就是因为当时的领导胆敢拍板,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预报地震并借此极大减少损失的正面案例。

这个位面的日本。大和抚子已是全日本公认的行走在人间的“神明”,当她发出于地震的预警“神谕”时,全日本上下所有人毫无疑虑地相信了,并且根据预报做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手段。十几年前关东大地震的剧痛到现在还在日本人的伤口上隐隐作痛,没有人敢在这事上的掉以轻心。

到十二月七日中午十二点时,整个日本这时都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全部都投注到名古屋这里。此时的名古屋,城内的居民早在昨天就已提前撤退到安全地点。为躲避地震引发的大海啸,海边的居民也全部撤离。

当地警方和消防队员如临大敌,除了维持治安防止有人趁机偷窃外。他们正挨家挨户地最后一次检查城内的可能存在的明火源。

名古屋市和周边的数座城市内,街道空空荡汇的,所有的汽车皆已提前撤走。工厂更是早在一个月前,就先把机器搬走,许房屋被进行了紧急抗震加固。而一些明显是危房,怎么加强都不象能抗住地震的建筑,则提前被扒掉了房顶,减轻墙体的负担以提升其“抗震性”。从高处往城里看去,名古屋市内可以发现许多这样失去屋顶,只余四壁的建筑。

那些被扒掉屋顶的房子。拆下来的建筑材料都堆放在空地上,这也有利于震后的重建中节约材料成本。

城内的居民,完全听从了大和抚子的警告,家里值钱的财物也早就转移完毕。现在城内留下的。除了维持秩序的军警外,就是从世界各地赶来的,想要“一睹”地震风采的各国记者。安装在名古屋市内市市外各的上百台摄像机,此时都开着机,就等着大和抚子阁下预言的,“下午1时36分。三重县纪伊半岛近海会有7.9级大地震发生”。

而在震前,中英两国都出于“人道主义”,提前向日本捐献了一批帐篷类的救灾物资。中国现在和日本的关系古怪,能在这个时候捐献物,林汉也在暗中(蟹)出了一把力。

林汉支持向日本捐献抗震物资,不是因为他喜欢日本,而是知道日本的财阀会是什么样的嘴脸。在他制定的赤化日本的计划,越来越接近引爆点的日子,此次提前预见的地震,来自海外的捐献物资,日方的处理方式,会是激化日本国内矛盾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中国方面提前向日本运送了一批救灾物。

到下午1时36分,先是三重县纪伊半岛近海的地面猛烈地震动起来,然后以此为中心,震波很快向四面八方扩散,离纪伊半岛很近名古屋也不例外地受直接地冲击。

很快,当地大(蟹)片地房屋在剧烈的震动中倒塌,而事前早有准备,聚集在这儿的各国记者,则一边扶着摄像机,一边怀着兴奋的心情拍摄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精确预测地震到来时的场面。

由于早有心理准备,只有少数人在地面摇晃的过程中发出惊呼。

地震过后,很快是由于海底地震掀起的高达九米的大海啸,冲击着沿海的堤岸与房屋。同样的,由于早有准备,相


状态提示:第481章大地震中的日本--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