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大明略>第481章 先见之明啊

次日,裕王府。

如不出意外,这将是仲逸最后一次来裕王府、见朱载垕。

至少,是最后一次以翰林院侍读的身份来王府。

来这里做侍读有些日子了,仲逸与这位储君是有些交情的,只是不知皇帝朱厚熜,为何要在这个时候让他离开王府?

或是另有安排,或是为划清界限,免受干扰,亦或是一种变相的保护吧。

不管怎么说,一声道别,还是要有的。

相当初,仲逸初来王府时,裕王朱载垕以花园一块空地为题,说到了天下百姓的农田、收成。

硬是在花园种了大豆、高粱,且从春播夏长、秋收、冬藏,说到‘一园可知天下收成,一目可见百姓温饱’。

二人品着茶,同为木亭之下,还经常对弈、畅谈,可以说,他这个侍读,实际上就是个‘陪聊’的角色。

裕王府不缺书,裕王有的是学问,只是翰林院只有一个,侍读也是朝廷任命的。

否则,仲逸这个半道入仕,起步很低的小小六品,是绝对不会有机会与朱载垕论起半点交情的。

只是不知,这段看似令人羡慕的交情,到底是好事,还是意外的绊石?

在朱载垕看来,仲逸身后的靠山就是皇帝,也就是他的父皇,这一点,在朝中几乎人人皆知,而在高拱走后,仲逸这个侍读,则被认为是‘监视’王府,这样一个角色。

前些日子,严氏垮台后,朱载垕召集徐阶、高拱、张居正前来王府议事,仲逸也被邀请前去。

如此看来,裕王朱载垕还是挺信任他的,至少没有将他视作对立面的人物。

怎么说也是在王府呆过一些时日的,若说与裕王府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也说不过去的。

“仲大人,殿下有事外出,接到旨意后,特意叮嘱小的:仲大人来时,一定要好好招待,若是仲逸等不上的话,可先去见王妃,还有世子爷”。

见到仲逸后,王府管事一如既往的和蔼可亲,满脸的笑意:“如果仲大人有事的话,也不必等殿下回来,向王妃与世子爷道个别就行”。

又是这么一句,看似寥寥数语,实则弹性太大。

这一幕,与当初是否参与议事如出一辙:你愿意的话,可以一起过来,反之,若不愿意的话,也不强求,可以起身告辞。

等,还是不等呢?

细细想来,朱载垕还是愿意认这个来王府侍读的——仲大人的,故此,才来者不拒,只要愿意将王府当做自己可信之处。

而裕王之所以如此模棱两可,或许正是因为仲逸身后的皇帝——朱厚熜,也就是他的父皇。

与仲逸走的太近,怕招来闲话,说是你裕王迫不及待,若是走的太远,又显得有些生分,似乎真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处处防着似的。

想想看,连堂堂储君都尚且左右为难,可想而知仲逸的处境,有多么的微妙?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但同时与皇家的两位关键人物打交道,简直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说话间,茶早已奉了上来。

仲逸缓缓端起茶碗,细细的品了一番,对他而言,从翰林院到这里,就如同换个地方饮茶似的。

同样为烧开的白水,添加几片小小的茶叶,意义就变得截然不同。

今日这一杯茶,是无论如何也要好好品一番的。

“既是这样,我还是先去拜见王妃、世子”。

品得一杯热茶,仲逸缓缓起身,微微的说了一句:“每次来王府,几乎都能见到他们,今日一别……,是应该去拜别的……”。

王府管事连连点头,顺势伸出右手,指引道:“仲大人说的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来我们王府这么些日子,大家都相处的挺好,前些日子东南闹倭患时,王妃还念叨着仲大人呢”。

这说的,该如何回答?

“对了,世子爷也问过:仲先生不是翰林院读书的吗?怎么会打仗呢?”。

这番话,王府管事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小的能看的出来,世子爷还是很喜欢仲大人的,今天就多陪他玩一会儿”。

“那是,那是,仲某的荣幸、荣幸”。

寒暄两句,二人便缓缓出了院门。

仲逸心中不由的笑道:他们口中的世子,就是朱翊钧,日后的万历皇帝,也是大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可是,这位万历皇帝,如今才只有四岁的年纪,而此刻他还没有被起名呢。

果真是帝王异相,自己去了趟东南沿海,他一个小小的孩子,就问了这么多?

当然,王府规矩大,一个小小的管事绝不会乱说,这些都是朱载垕知道的,或者至少也是王妃的默许。

当然,朱载垕是永远不会知道:他这个皇帝,只能当六年,而且是以那样的方式结束。

……

“下官见过王妃”。

在管事的指引下,仲逸很快见到了王妃。

万历皇帝的生母李氏出身卑微,是母凭子贵才有了如今的王妃地位。

王妃对小儿管教甚严,尤其读书、学业教导方面,待人也算温和,仲逸对她印象很好。

王妃微微摆摆手,左右侍从便退了出去。

当然,一杯热茶总是少不了的。

“仲侍读,请用茶”。

王妃轻轻叹口气:“得知你不能再来王府,王爷是不舍得,只是朝廷的旨意不敢违,不知以后再能否见到仲侍读?”。

仲逸毕恭毕敬低头道:“多谢王爷、王妃抬爱,下官虽不再来王府侍读


状态提示:第481章 先见之明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