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世地图,七国所占的省份主要是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八省,再加上五分之一个四川和小半个浙江,总面积不过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 更新最快
按当时的耕种水平,三、四千万人积聚在如此狭窄的地域,地力已到了极限。春秋末期王孙贵族便没有城邑分封,战国时期列国如果不互攻伐吞并、不抢夺他人的城邑土地,到时人丁繁衍无地可授,就会盗贼横行、举国大乱。战争是无奈的选择,也是唯一的解脱。
海舟联通世界还是太晚,列国已深陷战争惯性无法自拔,而庶民,即便是没有生计压力的楚人也因为仇恨,要与秦人决一死战不可。
郢都从下午开始庶民就聚集在王宫前的大廷,到了晚上燎火大炽,男女老少彻夜不眠。身为太后的赵妃不知道‘救赵’只是大司马府定下的诱敌之计,以为楚军真要大脯,游行中的庶民大悦,这顿酒食一直吃到天亮。
楚国下达王令宣布全国动员,与大司马府早有勾兑的齐国当日下午也下达王令,全国动员,只是齐军最少有一半兵力要堆在济西防线和黄河防线,真正能出战的齐军不过二十万,甚至可能不到二十万。楚齐两国几乎是平等的,魏国等于是楚国的附属国,魏王魏增自然不知道楚齐两国的勾兑(楚国许诺齐军不过大河以北),他犹豫了到半夜,第二天早上才同意相邦蔡文的建议,下令魏国动员。
至此,楚齐魏三国全部动员,楚军二十二万,齐军四十万,魏军二十万,加起来总兵力竟然达到八十二万。这个数字当然是理论数字,除了楚军二十二万可以全部出战外,齐军最多二十万出战,魏国上蔡郡、大宋郡因与秦国接壤,只能出兵十万。三国联军真正出战的人数,大概也就五十万。
此时的华夏没有经历帝国时代,没有文过饰非的习气,不懂、也不屑把一、二十万人吹成八十万大军,或者百万大军。三国动员王令传到邯郸时,联军的数字是五十万。
邯郸闻讯全城狂喜。太后灵袂后悔自己误会了楚王她曾听说楚王不许赵国撤换李牧。既然李牧不能撤换,那一旦秦军不再攻赵,李牧这些将军就会适时废掉赵迁,立赵嘉为王。考虑之后她唯一的选择就是撤换李牧,同时与秦国议和。没想到李牧撤换了,赵国派人与秦人议和了,楚国仍然救赵。
灵袂觉得后悔,她不知道的是如果不撤换李牧,再过一个月楚军就将大举攻秦,秦军回援后喘过气来的军中主战派必然会废黜赵迁,立赵嘉为王。她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决策失败,而是经历三年苦战、一年大旱的赵军,实在太过疲弱,没办法完成这个决策。即便如此,她也避免一个月后与赵迁同时身死。
狂喜的邯郸,兴奋的赵人,与之相比咸阳却是无比凝重。楚国动员令下达的第二天,咸阳就收到了消息,第三天,齐、魏两国动员的消息也传到了咸阳。
国尉府谋士拿出的具体敌军数字是五十五万至六十万,其中包括:楚军二十五万(楚国三十二个师满编二十一万四千多人,瓯越、闽越、南海、雒越、西瓯各有一个不满编师,加上其余部落的士卒,数量约在二十五万);齐国因为要驻防济西,出兵人数约在二十万;
魏国人丁最少,但离上次大战已过去整整七年,很多当年不满十七岁的孩童已经傅籍,若魏王孤注一掷,可出兵十五万。若是魏王保守,那也可以出兵十万。这时大梁重建已经结束,城墙高度超过六丈,两、三万人便能死守数月之久。
“禀国尉,最迟四十五日,三国救赵之军便渡过大河,行至共邑。”狄道在一千三百里外,赵政的王驾每日只走三、四十里,没有一个月无法返国,而今军事全由卫缭负责。
“四十五日?”卫缭有些诧异这个数字,这和他以前了解的情况不同。“荆人最远者,乃南越、雒越,其至大梁,最少需六月。”
“禀国尉,荆国海舟从南越至郢都不过二十日,从郢都至大梁不过十余日。”汇报的是张苍,荀况的弟子,荀况离楚后他在楚国呆了很长一段时间。楚国将筹算家引入大司马府,秦国很早就这样做了,清理到一批老人后,张苍因李斯推荐进了国尉府。
“海舟?”卫缭不得不承认张苍说的对。楚国海舟一年时间便可往返西洲,百越士卒从海路走速度要快过陆路。
“三国积粟几何?”卫缭问道。“海舟运粮几何,荆国可否仗着西洲之粮与战?”
“三国仅楚国有三年之粟,魏齐不过一年有余。”张苍对楚国一些事情的了解超过国尉府其他人。“为救赵之故,去岁起,荆国便大造舟楫运粮予赵国,停造海舟。而今海舟不及百艘,每艘运粮三万石,即便百艘,也不过三百万石。”
“海舟一次可运粟三万石……”海舟此前还没有彻底进入国尉府的视线,张苍说起海舟运量是一舟三万石,卫缭思考后问道:“一艘大可运粮几石?”
“一艘大可运粮一千三百余石。”张苍有些不解。
“如此说来,一艘海舟可抵二十多艘大。造二十多艘大与造一艘海舟孰易孰难?”卫缭的思路非常清晰,他又想起另外一件事,大声道:“非也!非也!海舟运粮于赵,一年可运数次,如此说来,造一艘海舟可抵百艘大。”
卫缭的声音突然拉高,张苍被他弄得一惊一乍,只听卫缭再道:“既然造一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