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络游戏>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第四百二十八章 勇者马卡洛夫
看到这些士兵们同时跪了下来,脱去了帽子,用右手的三根手指在胸口画了三次十字。做了俄国式的祈祷。送别这位他们引以为傲的世界名将。

东乡平八郎注视着这一切。不知怎么,心里的不安越来越重。

这是真实的历史么?并且还是自己亲身参与的历史?

正当东乡平八郎沉浸于这无比真实而又熟悉的梦境中时,一声炮响却令梦境瞬间消失了。

东乡平八郎猛地从床上跳了起来,他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急忙奔向舷窗,赫然看到那艘俄国小军舰,正在飞奔而来,而它的桅杆之上。俄国海军的圣安德烈旗已然快速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一面血红色的旗帜!

对于敌人这样做所代表的含义,东乡平八郎是十分清楚的。

降下自己国家的旗帜,升起红旗,便是说明,俄舰将要采取的行动,已然不受本国法律约束,和本国政府无关,而是将象海盗一样的发动攻击!

历史上。海盗在追逐猎物时,会先升起白色旗帜。表明身份,有时猎物会因此降下自己的旗帜而屈服;但如果猎物拒绝投降,则升起黑白两色旗帜,表明意图;而若猎物继续逃窜,红色旗帜会在桅顶飘扬,意思是一旦捕获猎物,将不留任何活口。

在较晚一些的时代,以海军传统国家英国为例,英国的武装民船按照国王的命令,在发动接舷战之前,除了国旗外,务必还要在自己的桅杆上升一面红旗。目的是在警告被攻击者:要是进行反抗,那就得不到宽恕。

而现在俄舰的作法表明,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消灭“富士山>

按照东乡平八郎的命令时刻监视俄舰的“富士山”号舰长片冈七郎和他麾下的萨摩海军炮手也都明白俄舰的意图,是以萨摩炮手才会毫不客气的向这艘气势汹汹的俄国小军舰开炮。

&官!敌舰向我舰冲来,似乎是要发动雷击!”一名萨摩军官急匆匆的跑进了来,向东乡平八郎报告道。

他话音未落,“富士山”号的120毫米大炮又开始了轰击。

东乡平八郎注意到“富士山”号射出的炮弹在距离俄国小军舰很近的海面爆炸,激起的海水冲到了俄舰甲板上,使得俄舰有如落汤鸡一般,不由得冷笑了一声。

他转过身,取过外套从容不迫的穿好,又拿过军帽戴好,这才随着军官一道出了舱室,来到了飞桥之上。

&什么开炮?”东乡平八郎看到片冈七郎等几名军官举着望远镜,正紧张的注视着快速进逼的俄舰,他想要缓解飞桥上的紧张气氛,很随意的问了一句。

&舰以这么快的航速冲过来,明显是要发动雷击。”片冈七郎放下望远镜,说道,“而且……敌舰……似乎是想要用鱼雷向我舰发动攻击!”

听到片冈七郎说出“鱼雷”的话来,东乡平八郎不由得神色一凛。

由于林逸青完善了萨摩海军的雷击战术,对于杆雷艇攻击战术以及相关的战术,萨摩海军官兵都异常熟悉,是以这艘俄国小军舰一开始发动,片冈七郎就敏锐的感觉到了对方想要做什么,但他始终没有观察到对方的雷击装置在那里,直到敌舰冲近,他看清了敌舰舰首的样子,才做出了这样的猜测。

东乡平八郎立刻举起了望远镜,仔细的观察起来。

果然,在望远镜中,他清楚的看到,敌舰的有如龟壳一般的全封闭舰首处,有一个黑黑的孔洞!

那是鱼雷发射管!

对于鱼雷这种新锐的兵器,萨摩海军虽然没有配备,但东乡平八郎却并不陌生。

根据他在英国了解的情况,早在庆应二年(西历9066年),英国人怀特?黑德便设计了第一条自航式鱼雷的方案,

东乡平八郎现在还记得怀特?黑德设计的第一条自航式鱼雷的样子,它有着又钝又硬的前端,整体外形象一条海豚,四条长鳍延伸至整个雷体的长度。发动机由储存在雷体内压力为370磅/平方英寸的压缩空气推动,依靠一个简单的活门使速度保持恒定。它采用双缸v形发动机,发动机装有用叶片分成两部份的偏置汽缸,气压直接驱动汽缸带动唯一的一个螺旋桨。

这件武器设计成从水下发射管发射。航行深度的调节由静水压活门控制升降舵完成。航向方位仅由固定的鳍片来控制。它以6.5节的航速行驶。可航行200码,要想再多走100码,那航速就要调低。螺旋桨的转速是100转/分钟。这种新式武器的深度控制起初极不稳定。但怀特?黑德进行了改进,两年后是的型号上安装了新的定深装置。这种装置包括一个水压调节器—摆锤装置。但仅仅依靠这样的控制原理,系统缺乏固有的阻尼以至其震荡幅度很大。水平摆锤装置给它增加了惯性因素,使鱼雷航行时的仰角更精确地与深度成正比(作战用鱼雷的自重要比其排开的等体积的水重,即鱼雷受负浮力。它在水中航行时要具有一定仰角。螺旋桨的推力分成两个分力,一个用于抵消负浮力。一个推动鱼雷前进。当鱼雷受外界干扰而使航深大于预置深度时,升降舵应使鱼雷仰角增加以便恢复到正常航行深度。但训练用的鱼雷即操雷例外,发射后到达航程尽头时可自行上浮,以便回收重复使用。作者注),加入阻尼限制因素后,深度误差大大的减少了。这种鱼雷可从水上或从怀特?黑德制造的水下发射管中发射。

怀特?黑德作了一次大胆的攻击船只的试验,他把一条废弃的木质运煤船围上防


状态提示:第四百二十八章 勇者马卡洛夫--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